第8章 企業倫理觀念與模式(1)(2 / 3)

(三)企業樹立倫理觀念的必要性

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人類行為的各種規則,用以說明人類哪些行為是正當的、合乎規範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違反規範的。所以,我們可以用道德的觀點來評價人類的行為。一些行為,比如偷竊,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而一些行為,比如尊敬老人,被認為是道德的;但還有一些行為,雖然通常在理論上與道德無關,比如喝水、係鞋帶等,但當這類行為與他人發生關係時,就可以用道德加以評價,如強迫他人喝水、故意係緊鞋帶使他人痛苦等,我們就可以對這類行為加以道德評價。而企業的經營行為正是這樣的一種人類行為,他通過各種方式與我們每個人發生關係。因而我們可以從道德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

“企業與道德之間事實上存在著更加深刻的關係。經營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相似,必須在行動前預先設定一個道德背景,這一點是不可或缺的”。雇主希望雇員努力為公司工作,不希望發生雇員損害公司利益的事件。雇員希望雇主為自己提供優厚待遇,不希望發生雇主克扣工資事件。最後雙方簽訂合同,都希望對方能夠遵守合同的規定;消費者把產品買回家,希望自己買到的商品和廣告上宣傳的一致。人們在與其他人協作時,總會希望合作者能夠講真話,彼此尊重而非相互攻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期望都可以實現,如果經營活動的所有參與者——購買者、銷售者、生產者、管理者、工人以及最終消費者——任何一個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或是忽視行為的道德性(也就是說,不去考慮自身行為是合乎道德還是違背道德的),企業將難以為繼”。從現實的企業經營活動來看,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出現問題在本質上都屬於沒有處理好經營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沒有樹立合理有效的企業倫理觀念。例如產品質量問題、惡性競爭問題、合同違約問題、環境破壞問題等,往深層次剖析,這些現象的背後反映出的都是企業倫理問題。

總之,企業經營活動離不開倫理道德的約束,尤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日益密切。道德是整個社會自然,也是經營活動的粘合劑與潤滑劑。任何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企業倫理的支撐。同時,我們認為,企業倫理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前景。

【資料卡】

R博士的三次調查

第一次調查:

1995年底,R博士就一個問題對三十餘位企業負責人(其中包括儀征化纖、揚子冰箱、上海朱立達房地產公司、河北古井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負責人)進行訪談式調查。所提出的問題是:“您認為企業的發展是否需要道德?”各位企業負責人的表述雖有差異,但基本趨同,可以歸納為三種:第一種認為企業發展隻需要經濟效益,不需要道德;第二種認為企業隻有在經濟效益好的基礎上才可能講道德;第三種認為用道德準則和道德理想做宣傳,樹立形象未嚐不可。與上述企業負責人的看法相應的是各種重利輕義的社會輿論基礎,如“奸商”論,沿襲我國關於商業和經商者的傳統判斷,認為“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無商不奸”;又如“原始積累”論,斷章取義地借用馬克思《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來到人間的描述,認為要想獲得第一桶金必然掠奪他人,主張不要問企業的原始積累是如何來的,隻需問企業的原始積累用於何處;再如“過渡時期”論,認為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免不了出現道德滑坡,免不了付出良心的代價,隻能是“先發展後規範,先汙染後治理”等等;有的甚至主張市場經濟就不必談道德,談道德隻會限製市場經濟的發展。

第二次調查:

第一次調查的結果對R博士是一個刺激,她不相信市場經濟必然導致道德滑坡,可是她說不出道理。為了找到答案,她決定研究企業倫理問題。考上博士研究生的次年,也就是1997年,她爭取到湖南女企業家協會和二十餘家公司(包括上次調查的湖南籍公司)的支持,進行了題為“企業管理者的道德意識”的問卷調查。在“企業經濟活動與道德關係”的問題上,96名調查者的看法呈現明顯的矛盾:在道德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問題上,35%選擇“講道德是精神的追求,是虛無的,而企業經濟活動是以效益為目標,是實實在在的。企業講的是效益。”30%選擇“有效益講點道德是錦上添花,求個長遠發展無不可,但在企業效益不好或沒有效益的時候,就不能講道德了”。28%選擇“企業講道德就不可能賺錢,就不可能有效益,要賺錢要效益就不能講道德”。隻有7%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企業是通過提供服務獲得效益的,服務要講道德,所以,企業要效益,必須講道德”。而就“您如何解釋所在企業的賄賂、做假帳、偷稅漏稅等行為”,35%選擇“不這樣做,企業怎麼賺錢”,55%的人選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10%沒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