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企業倫理觀念與模式(1)(1 / 3)

第一節企業倫理觀念

一、企業倫理觀念概述

(一)企業倫理觀念的含義

企業已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我們所有人發生聯係。我們為自身的生存和享受購買各種產品,同時我們也為別人提供著產品與服務。計劃經濟時代,傳統企業的利益關係特別簡單,主要是所有者和雇工之間的關係。現代社會中,企業以市場為主體。社會的主體是人,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與社會方方麵麵的利益群體發生著聯係,除了企業所有者與雇工的關係外,還有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企業與供應商、銀行、社區、工會、非盈利組織等的關係。因此企業並非獨立於社會之外或是被強加到社會中,它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

所謂企業倫理觀念,是指企業在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建立關係及互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盈利目的,還要考慮所應遵循的行為規則和道德規範,注重企業自律建設,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正如倫理學以道德現象作為自身的研究對象那樣,企業倫理學以企業的倫理道德活動作為自身的研究對象。因此,“企業倫理”和“企業道德”是同質的範疇,“兩者所指稱的是同一個對象,即企業道義方麵的存在”。我們通常把“義利統一”視為企業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然而,“義利統一”是一種理想境界,要把握好“義”與“利”的火候,必須認識與處理好企業與道德的關係。我們認為,企業倫理觀念的核心問題乃是企業與道德的關係問題。

(二)企業與道德的關係

關於企業,有這樣的一句話:“the business of business is business(企業的職責就是經營)”。通常,人們的理解是,企業作為社會的存在,與政府、慈善、福利機構不同,它唯一的使命就是經營活動,與倫理道德無關。但是,這句話在今天是否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呢?

在古典經濟管理理論時代,企業就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組織,通過向社會提供產品和勞務滿足社會需要。然而,這樣一種理想而又簡單的觀念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已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21世紀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使企業的性質、目的、結構、模式、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對於社會不再僅僅是一個提供產品和勞務的經濟組織。西方對企業倫理問題的關注起始於20世紀40年代,隨著消費者反欺騙、反汙染、反不正當競爭的呼聲的高漲,越來越多的企業注意將倫理道德因素納入企業活動的範圍。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在倫理問題上也經曆了巨大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確立,為企業倫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許多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進入世界五百強,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在經營中隻顧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現了一些有悖於倫理道德的行為,如劣質產品、惡性競爭、造假等,嚴重損害了企業形象與社會公共利益。“所以,企業如何協調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係,企業是否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企業是否應承擔社會責任,現代企業的發展之路應如何走,成為企業和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

毋庸置疑,利潤是企業的生命,在企業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利潤是企業應對決策風險以及自身發展壯大的基礎,而且企業利潤最大化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因此,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由於這種追求並沒有涉及到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的利益衝突,既沒有涉及到這種追求是否侵害了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也沒有涉及到所得的利潤在企業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配,因而,它隻是一種在生產的資源配置方麵的追求,不涉及分配……企業作為一種經濟製度,絕不是為企業的所有者謀求最大利益。它的根本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率,發展生產力,為社會提供最大的產出;二是為了使所有的企業參與者,包括其成員,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公平的報酬,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我們認為,企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活動是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其經營管理活動必然對社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必然與個人或其它組織發生這樣那樣的相互關係。企業要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因而也就必須把握其中的倫理關係,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念,確立一定的倫理準則和道德規範,並以此來指導生產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