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企業倫理觀念與模式(3)(2 / 3)

“以人為本”企業倫理觀念,不可能給企業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作為一種無形的推動力,能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在“以人為本”倫理觀念的指導下,首先,有利於形成更趨科學、民主和人本的企業管理和決策體係,有利於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有利於企業管理目標的實現。其次,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是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須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力量。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企業倫理觀念已成為企業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節企業倫理模式

一、企業倫理模式的含義及特征

(一)企業倫理模式的含義

模式其實就是事物的標準樣式。一方麵,它是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和理論的抽象和升華:人們從不斷重複出現的事件中發現規律,最終形成解決某類問題的固定方法,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就是模式;另一方麵,它是一種參照性的指導方略,在這種方略的指導下,人們可以迅速有效的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遇到相同或類似問題時,即可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個優良的設計方案,無需再重複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領域,例如建築領域有建築模式,設計領域有設計模式,商業領域有商業模式,管理領域有管理模式等。

企業倫理模式,就是企業依賴一定的道德理念進行經營與管理的樣式。一個企業的倫理觀念往往決定了它的倫理模式。王小錫教授認為:“企業倫理模式是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價值共識和文化積澱的產物是企業倫理個性特征的表現結構。”我們看到,現實中由於不同的企業的價值共識和文化積澱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企業往往有不同的倫理模式。盡管如此,所有的企業倫理模式都有企業的價值觀、道德守則和規章製度三個核心方麵構成。企業的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企業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麵對企業內、外部的環境,企業的道德守則決定了企業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滿足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需要,企業的規章製度決定了企業采用什麼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二)企業倫理模式的特征

當一個領域逐漸成熟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很多模式。前麵我們講了,不同的企業可能會有不同的倫理模式。但就其共同特征來講,主要有兩個方麵:

首先,企業倫理模式具有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企業倫理模式,從根本上來講,它是企業生存、維持與發展的一種存在樣式,是企業個性的表現形式之一。企業倫理是企業在發展曆程中所凝聚的道德共識,是由企業的性質、曆史、傳統、文化、製度、戰略以及經營管理者的道德觀念決定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不同企業的價值觀、倫理精神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企業倫理模式的唯一性。企業倫理模式的不可複製性主要是指企業倫理模式中的“價值觀”很難被移植,即便在企業規章製度、道德觀念被完全移植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這正是很多企業頻頻模仿“成功企業”而屢屢失敗的原因所在。例如,海爾模式的成功曾經驚天動地,引得無數企業效仿。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就在於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製度文化和規章製度,而價值觀是很難模仿、移植的。

其次,企業倫理模式具有繼承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不隻是單純的經濟個體,它還具有政治、法律、文化、曆史等方麵的社會屬性。著名學者王小錫和朱金瑞教授認為,企業的倫理行為和模式選擇,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文化選擇。民族的、曆史的、時代的因素及社會製度等都在企業的選擇中留下足跡。例如在企業倫理模式的選擇上,西方企業注重個體,強調個體的存在價值和自由發展的權利,而中國企業注重整體,強調整體對個體的重要性和優先地位。另外,考察中國企業倫理建設的曆程,不難發現,自從近代企業產生以來,中國企業的不同倫理模式主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對比、選擇中形成。每個企業在生存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企業倫理模式作為一種企業的文化形態,必然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即繼承性、民族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