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企業倫理觀念與模式(3)(1 / 3)

(三)生態觀念

企業生態倫理是處理企業與生態關係的倫理原則、道德規範和道德實踐的總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德訴求。工業文明像一把雙刃劍,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也造成了各種各樣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汙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水體汙染、土壤汙染、海洋汙染、物種滅絕等。大部分環境汙染往往都與企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有關。現代經濟理論認為,隨著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企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係被社會所矚目,企業的發展取決於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和自然環境的諸種力量的平衡。企業經營理念的“利潤最大化”應轉變為“利益最大化”,即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

從短期來看,企業履行環保社會責任,構建企業生態倫理可能要犧牲部分眼前利益,如,增加汙染處理的費用,更新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等。實際上,倡導生態倫理與企業利益是互利共生的,企業履行環保社會責任是一種推進企業長遠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雙贏的明智之舉。首先,企業的生態倫理建設有利於增強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相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和市場機製將進一步完善,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將不會再有生存的空間。企業隻有走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節約資源的集約化經營道路,才能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其次,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獲得參與國際競爭通行證的迫切需要。隻有強化企業生態倫理建設,才能使企業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未來的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後,建設企業生態倫理是企業樹立良好形象,提升社會認同與支持,獲得長遠利益的重要選擇。一個在環保方麵負責任的企業無疑會在社會公眾心中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會受到公眾的尊重、信任與支持,這必然會給企業帶來競爭上的巨大優勢。

建設企業生態倫理,企業首先要主動建立起明確的生態道德標準,學會用生態整體思維的方法去進行經濟運作,在企業製定決策和生產經營過程中,明確什麼樣的行為符合生態道德,什麼樣的行為屬於生態不道德,以生態道德標準來約束企業的行為。

(四)道德責任觀念

在現代社會,企業與公民一樣都是社會的細胞,企業作為社會經營的市場主體,應積極表現社會組織角色作用,承擔社會責任,重塑社會道德關係,使企業不僅關注自身的發展和利益,還要對社會的未來負有更多道德責任。這種理念的擴展,便是當今全球所普遍關注的企業道德責任。

由於受社會的影響,企業對自身道德責任的認識並不一致,部分企業將社會道德責任置於次要位置。總體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第一,企業隻有社會經濟責任,社會道德責任是政府的責任。個別企業認為,為了利潤可以任意選擇經營方式,隻要能獲取利潤,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什麼經營策略都可以考慮。至於企業對社會的影響,企業社會道德形象等問題與企業社會經濟行為沒有關聯。第二,對企業道德責任持功利主義態度。不否認企業對社會有道德責任,但履行道德責任的前提是要對企業有利。第三,企業對社會有道德責任,但履行道德責任要取決於企業的社會經濟實力,有經濟實力的時候,就積極參與社會責任活動,在經濟實力不佳的情況下,對社會責任采取躲避的態度。

企業道德責任概括地講就是“遵法紀,重倫理,行公益”。企業發展依賴社會環境,社會資源。企業獲得了什麼固然重要,但企業為社會帶來了什麼更需要常思,如,假冒偽劣,偷稅漏稅,拖欠工資,汙染環境等。當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要做“企業公民”,企業除了“為股東負責”,要全麵考慮企業對所有“利益相關人”的影響,包括員工、客戶、社區和自然環境,利己利人利他利社會,此為企業應逐之“大利”。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是企業與社會構建和諧的過程,也是企業樹立形象,提升競爭力的過程。

(五)以人為本觀念

“以人為本”的倫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內涵。企業的“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核心,給予員工的能力和素質及顧客以物質與精神的關心,通過調動和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最終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全麵發展。“以人為本”是企業倫理的核心組成部分,它要求企業必須把員工真正看作企業生產和管理的主體,尊重員工的價值、人格尊嚴和權力;把滿足員工的合理需要作為企業管理的價值目標;在實現物的目標時要將人的目標作為根本目標來追求。“以人為本”正是基於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和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心理等因素給予充分的顧及,而促使人與企業的協調發展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