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企業倫理觀念與模式(4)(1 / 3)

(二)製度倫理模式

企業製度倫理模式是以契約論為基礎,將企業價值觀及倫理精神滲透於製度安排的一種理性模式。其倫理模式有著明顯的特征:一是企業不僅具有基於契約精神而製定的完備的製度係統,而且有嚴格的保證製度運轉的規章。“一切按合同辦”,“一切按製度來”是全體員工的共同理念。二是通過非正式製度提倡職業精神和個人價值實現,營造主動積極的企業氛圍,降低管理成本和道德風險,以彌補正式製度的不足。同時,這類企業用人的重要評判標尺是業績和能力,激勵與約束機製比較健全和合理,職工成長的職業通道也較規範。

從多數學者一致認同的角度來看,製度倫理分為兩個層次:製度中的倫理和倫理製度化。製度倫理是人們從既定的企業管理製度的本質規定和運作框架中引出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評價,即製度的合倫理性、合道德性。它既強調製度本身蘊涵的倫理追求和道德價值理想,也包括人們對一定管理製度所做的倫理評判。它講求公平精神、強調公共精神、注重人道精神。倫理製度化這是從管理製度方麵來解決企業生活的倫理道德問題,也就是把一定社會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要求提升、規定為製度。推崇合理的價值觀,倡導職業理想和個人實現,努力營造主動積極的企業氛圍,降低管理成本和道德風險。

聯想集團即為這類模式的典型。這種以契約正義為價值導向的模式,員工的權利和能力得到了尊重。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企業“老板”;既是利潤的創造者,也是利潤的分享者;既是為企業勞動,也是為自己勞動。員工在勞動和分配的過程中感受到為企業即是為自己。因此,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再如海爾公司持守可持續發展理念,實施品牌文化戰略,其品牌文化包括“質量意識——有缺陷的產品就等於廢品;市場意識——品牌無國界;用戶意識——用戶永遠是對的;品牌意識——先賣信譽後賣產品;服務意識——星級服務”等;華為公司以崗位品質管理和各種業餘委員會進行團隊創新為主線來激發員工職業精神的任職模式,都是這方麵的典型。

(三)德性倫理模式

這種模式以誌同道合為總體特征,有一種為大多數成員共同認可的企業使命,有共同的道德情感,有深厚的企業道德傳統,有一套倡導主人翁精神的機製。這種模式也被另外一些學者稱之為使命和責任模式,因為具備此類品質的企業往往表現出對國家、民族、社會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特征。

“那些被稱讚的或可貴的品質就是德性”,這些品質體現於人稱之為有道德的人,具體到企業同樣可稱之為有道德的企業。在一個內蘊德性倫理模式的企業,其德性的表現大致有兩個方麵:第一,德性的內在性。它有一種為大多數成員共同認可的企業使命,這種企業使命的來源不是厚積於企業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中,就是來自於行業領先者所受到的社會尊重和較高的社會預期壓力之中。作為中國鋼鐵行業現代化、國際化標杆企業的上海寶鋼集團是國家投巨資,集中了國內鋼鐵行業精英人才建成的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企業,振興民族鋼鐵工業是寶鋼全體員工認同的使命感。“日本企業之父”、株式會的創始人澀澤榮一將國家的利益作為企業的重要使命和責任,他認為隻要是對國家公眾有益的事業,就應該出於“義”去做,即使有所虧損也在所不惜。第二,德性的自律性。當德性內化於企業並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必然會體現於企業的整體行為,甚至具體到每個員工的言行舉止。我們熟知的中國傳統藥業的老字號同仁堂,其品牌以及仁德傳統積澱了一代又一代同仁堂人的深厚情感,因而,從企業最高領導人到剛進入的新員工,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能讓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砸在咱們手中”,“不能對不起祖宗”。出於德性的自律行為,內蘊著主體從事這種行為的自覺與自願。同仁堂三百餘年一直嚴格遵守“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祖訓,同修仁德、共獻仁術、濟世養生的仁德規範一直為新老同仁堂管理者和員工所遵守。

這種模式體現出的是一種德性權威,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其形成與發展的文化基礎是這些企業具有強勁的組織道德傳統,企業領導人具有很高的道德素養和道德追求,員工的素質也比較高,而它的客觀的經濟基礎也是擁有良好的經營實力以及社會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