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企業經營管理的倫理問題(4)(1 / 3)

雙彙集團副總經理杜俊甫昨天也向媒體表示,該集團對此事件非常重視,他正在回公司召開緊急會議,目前暫時還沒有結論。他還表示,農業部對瘦肉精有著嚴格的管理規定,“雙彙集團同樣一直對瘦肉精有嚴格的管理和檢測規定,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事情,所以集團一定會嚴格核實,了解具體實情,一定給消費者一個交代”。

探因:多頭管理終致誰也沒管好

醫學資料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會使人產生惡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症狀,早在2002年,農業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瘦肉精”。而近幾年來,各地“瘦肉精”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還是時有發生。

為什麼食品市場“瘦肉精”問題屢禁不止?央視特別行動曝光的一些養豬戶稱,他們鋌而走險偷偷在飼料中添加“瘦肉精”,無非就是為了使養成出欄的豬看上去賣相好、更容易出手。“使用瘦肉精比不用瘦肉精的豬,每頭能多賣幾十元錢。”然而,這條黑色利益鏈條的背後,流通監管體係疏漏和品牌企業誠信缺失問題也難逃其責。

據了解,一頭喂養了瘦肉精的豬要從豬圈走到餐桌上,要經曆養殖、收購、販運、定點屠宰、市場銷售等多個環節,經過這層層把關,各環節監管要求本該非常嚴格,但最終卻堂而皇之一路順利過關,這其中存在哪些問題呢?有專家稱,正是監管部門層層使用障眼法漏洞百出才催生了這種現象。

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朱永平律師表示,我國食品生產流通屬於“分段管理”,仔細算下來,有7部法律與8個部門在管著豬肉,但往往最終卻是誰也沒管好,追究起來也不完全是某一家的責任。

“我們的監管往往就是玩貓捉老鼠的遊戲,而且這隻貓還經常打瞌睡。比如說在生豬流通渠道,所謂的抽檢往往是流於形式,交錢放行。”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理事、高級畜牧師梁皓儀說。

他還指出,監管部門除了要加大抽檢力度,還應當重點加強對豬販子的監管,“有些豬販子要求養豬戶喂養(瘦肉精),不用‘白粉’(對瘦肉精的稱呼)不收豬,即使收了也會壓價!”。

“瘦肉精的使用應該是比以前收斂了很多”,梁皓儀昨天對記者表示,2009年廣州曾發生市民食用含瘦肉精豬肉中毒事件,一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後,給生豬喂養瘦肉精行為受到一定抑製。但他也指出,瘦肉精出現了替代品,在某些飼料添加中仍存在,這些要檢測出來有一定難度。他建議有關部門重點加強對豬販子的監管。

梁皓儀向記者透露,瘦肉精以前通常指的是鹽酸克倫特羅,這種使用少量效果就很明顯,但也較容易被查檢出來。現在使用更多的是萊克多巴胺,通常出現在飼料添加劑中,比如少數飼料店賣的“後期料”。梁皓儀還表示,使用後者檢測起來更加難,他建議有關部門到豬舍突擊檢查。

出路:政府監管媒體監督敦促企業誠信

有網民稱,隨著歐典地板、三鹿奶粉等名牌企業在市場的檢驗中應聲倒下,產品假冒偽劣、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等現象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雙彙“誠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業信條如今就倍顯尷尬。

針對名牌企業誠信缺失現象,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其一,現在中國市場經濟體製不完善,是國內國外企業存在大量不誠信的現象的主因。政府之前沒發現是因為監管力量不均衡造成的,而監管不到位,就不會給企業提供誠信的土壤。其二,目前中國經濟體製麵臨轉型,過去粗放不完善的經營模式,遲早會遭遇滑鐵盧,企業早一點覺醒和發現問題,可為品牌再造達成好的基礎。“相信雙彙現象不是個案。奶粉也好,糧食也好,食品領域頻頻曝光的安全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最大的擔心。”

王先慶表示,名牌企業要樹立誠信,未來還要靠政府、各種行業協會、媒體監督等力量多管齊下,矯正企業因利益驅動而產生不誠信的行為,各方督導讓企業自覺回到關注社會責任和企業責任的層麵上來。

事件進展:雙彙集團正在自查

農業部赴河南查處

雙彙集團總部位於河南漯河,集團總資產100多億元,年產肉類總產量300萬噸,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而濟源雙彙食品有限公司是漯河雙彙集團在濟源投資建設的一家集生豬屠宰和肉製品加工於一體的工廠。項目總投資2.4億元,設計年屠宰生豬150萬頭,年產低溫肉製品3.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