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
企業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會使其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增加企業的聲譽。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對顧客忠誠度有著極大的影響,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為此,企業會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承擔起社會責任,或者是加強產品的使用安全性,或是提升自身服務的質量。一部分有實力的大企業會選擇從事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對於長期競爭優勢的渴望會促使企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和企業的雙贏。
承擔社會責任使得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時也會增加一定的競爭優勢。譬如在人力資源方麵,企業的社會績效對於社會認可的雇主聲譽和吸引力的排名有著重大的影響。根據社會認同理論,具有較高聲譽和吸引力的企業,能夠吸引那些優秀人才加入到企業員工隊伍中來。在勞動力短缺的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招聘和吸引員工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些具有較高素質和能力的員工,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生產力。因此,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所帶來的績效能夠成為競爭優勢的源泉。在保護環境方麵,當企業開發了一項環境政策,也必然會建立起該項政策的聲譽,因為這種聲譽本身就是一種市場優勢。
(三)獲得相應渠道優勢
經濟全球化伴隨著競爭的全球化,采購和分銷也麵臨著全球化的趨勢,渠道的建立對於企業的作用日趨明顯。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有助於取得產業鏈各方的信任,從而達到渠道暢通、周轉迅速的目標。渠道優勢使得企業將競爭力提升到第一條起跑線上,是大型企業以及成熟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一環。
(四)保證股東的利益
在公司的經濟活動中,與公司關係最為密切的兩類利益群體就是公司股東和公司債權人。公司是股東用來進行投資的一種基本形式,股東享受有限的責任,將投資風險限定在一定範圍內,實際上是將投資風險消化在公司的外部,由公司債權人承擔,因而股東和債權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必然促使企業承擔相關的社會責任,如及時準確披露公司信息,積極主動償還債務等。為了保證資金的順暢,企業就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二、企業與社會環境關聯性的要求
(一)法律法規明確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成長中的中國企業要融入全球價值鏈,獲得世界市場的信任,就必須遵守SA8000和ISO14000等企業社會責任體係,不少企業已經感受到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現實的要求”。中國在保護用工條件、規定勞工標準、保護勞工權益等方麵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係和製度。例如,《中小企業促進法》中第8條規定“不得侵害職工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第9條規定“應當遵守職業道德,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可視為針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中共十六大後新修訂的《憲法》更加突出了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和關心,也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化提供了指導性作用。這就使得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不單單是一種對社會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種法律要求。企業要想在法治社會中生存,就必須結合自身情況,貫徹落實《勞動法》、《環境保護法》和《安全生產法》等相關法律中關於社會責任的規定。
【資料卡】
企業家的七種“原罪”
有人把當代中國之資本“原罪”,稱為“中國式之資本原罪”。這樣稱呼無非是為了強調其與政治、權利等相關因素的“共謀”關係。而如今,加入這個圈子的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大家不但關心這個問題在任何一個階段提出的特定背景,更關注其今後的發展和解決的途徑。2006年11月,廣東佛山中級人民法院,就在這裏,曾經的富豪顧維軍全部否認了檢察機關的指控,並發表了近3個小時的“演說”,目的就是——為自己“喊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