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責任:企業是社會當中的經濟組織,他的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經濟責任。企業的經濟責任包括股東盈利、經濟效益、競爭能力、經營效率、效益持續性等方麵的最大化。企業的基本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企業所有者或經營者應該關注的是企業長期資本收益率最大化。現代企業的製度和管理方式使得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就要求一個企業管理者從股東利益出發進行經營管理,而非隻顧個人利益,包括保證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權益。企業股東的基本權利,並不僅是獲得利潤,還要保證能獲得公司正確的財務資料,以決定其是否繼續投資。企業管理者有責任完善信息披露製度,將企業資源的利用情形和結果完全公開的和詳實的告知股東。
倫理責任:倫理責任包括那些尚未納入法律法規的、但社會期待的或防止的活動與實踐,反映了消費者、雇員、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對於公平、公正和道德權利的關注,是法律法規的先導及驅動力。倫理責任一般體現出比現有法律法規要求更高的績效標準,多具有法律上的爭議性。如環境責任中企業能夠主動節約資源、注重環保,願意加大投入研發新技術以減少環境汙染。如昆明原來有家餐飲店將食品擺在女性裸體上,由顧客取來食用,這雖然可以理解為商業促銷行為,但容易對社會主流文化產生影響,不能被大眾所接受。
慈善責任:慈善責任是社會期待一個良好企業公民應主動采取的行動,慈善責任屬於自主決定的、具有自願性。包括企業為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而在人財物等方麵對藝術、教育和社區的貢獻。如企業對所在社區的責任,包括讚助教育、藝術、文化活動,或弱勢群體、小區發展計劃等等。
【資料卡】
聯合國全球契約十項原則
人權:
原則1、企業應該支持並尊重國際公認的人權;
原則2、絕不漠視踐踏人權的行為。
勞工標準:
原則3、企業應該支持結社自由和有效承認集體談判權;
原則4、徹底消除各種形式的強迫和強製勞動;
原則5、有效消除童工;
原則6、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
環境:
原則7、企業應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
原則8、主動增強環保責任;
原則9、鼓勵環境友好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反腐敗:
原則10、企業應反對各種形式的腐敗,包括敲詐勒索和行賄受賄。
第二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
我們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的有其動因的,包括: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企業與社會環境關聯性的要求、社會經濟與道德良性發展的需要。前兩個動因屬於企業內部要求,後一個動因屬於社會發展要求。
一、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
從本質上來看,無論采取何種方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源泉都是為了其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企業自身長期經營發展的需要就對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相應要求,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麵得以體現:
(一)經濟利益
獲取經濟利益是企業經營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這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另一個是獲得良好的財務回報。
1.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科斯把交易成本定義為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付出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交易前的信息搜尋成本就必然會因為交易雙方的互相猜忌而增加,交易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引入對機會主義行為的監督和約束,交易複雜性的增加導致交換效益低下,這又間接提高了交易費用。從交易成本理論來看,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使得產品生產,使用的信息更加透明。誠信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消費者會覺得購買“負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的產品要比購買“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的產品風險小得多,交易成本就會隨之降低,那麼,理性的消費者會樂意購買“負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產品。因此,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助於企業降低交易費用,從長期來看符合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之一。
2.獲得良好的財務回報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總體責任的概念,其中涉及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遵循商業倫理等內容。企業在社會責任上的投資可能賦予產品“社會責任”屬性,企業社會責任在競爭中可以作為一種差異化的戰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競爭優勢。支持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創造了一種可靠和誠信的聲譽。消費者通常會認為,那些講究誠信的企業其產品會具有較高的產品品質。因此,消費者會更加認可那些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他們願意正麵宣傳那些承擔了社會責任的企業信息,以及在其親朋好友中幫助企業及企業的產品進行正麵的“口碑營銷”。這樣的良性“口碑”效應會給企業帶來富有價值的社會形象,進而產生更高的財務回報。實際上,許多研究都發現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