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記》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挈全書的作用。本章主要論述廟算對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探討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並提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戰略名言。關於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孫子指出:“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五事就是探討的首要條件。孫子還指出實現戰爭勝利的關鍵是選將,即挑選能執行“廟算”大計的將帥。具體來說,一個合格的將領應該具備“五德”,這就是“智”,多謀善斷;“信”,賞罰有信;“仁”,愛護士卒;“勇”,勇敢堅定;“嚴”,明法審令。本篇的最後結論是:“多算勝,少算不勝”。孫子說:“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是廟算之妙。所以,廟算就其普遍意義而言,也可稱作“妙算”。以上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商戰亦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一次成功的商業行動,都要從別出心裁的策劃開始。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而況於無筭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必須進行認真的研究。
具體來說,戰爭要從五個方麵分析研究,比較敵我雙方的各種條件,以預測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即是使民眾與國君同心同德,如此,民眾在戰爭中就可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天,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四季更替等氣候季節變化的規律。地,是指地理位置的遠近,地形的險阻與平坦、廣闊與狹窄以及哪裏是死地、哪裏是生地等。將,是指將帥的智謀才能,將帥是否賞罰有信,愛護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是軍隊組織編製、將吏的統轄管理和職責區分、軍用物資的供應和管理等製度規定水平等。一般來說,用兵打仗的將領都應對這五個方麵有所了解。然而,了解了這些還遠遠不夠,隻有深刻認識了這五個方麵的重要意義,才能確保打勝仗,否則,就不能取勝。作戰之前要從以下七個方麵來分析比較,以預測戰爭勝負的情勢。要看哪一方的國君比較賢明;哪一方的將帥比較有才能;哪一方占據比較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實貫徹執行;哪一方的軍隊實力強盛;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嚴明。隻要根據這些因素綜合考量,就可以判明誰勝誰敗了。
如果能夠聽從我計謀的將領,用兵作戰一定能夠勝利,我就將其留用;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將其撤換。
有利的計策被采納後,還要設法造成有利的態勢,以作為取勝的輔助條件。所謂“勢”,就是根據情況是否有利而采取相應的措施。用兵打仗是一種變化多端、波詭雲譎的學問。所以,能打裝作不能打;想打裝作不想打;準備就近紮營裝作要向遠處進發;要向遠處進發裝作準備就近紮營;對於貪利的敵人,要用小利引誘他;對於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乘機攻取他;對於力量充實的敵人,要加倍防備他;對於強大的敵人,要暫時避開他;對於易怒的敵人,要用挑逗的辦法去激怒他;對於輕視我方的敵人,要使其更加驕傲;對於休整得充分的敵人,要設法使他疲勞;對於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其內部關係。要在敵人無準備的狀態下實施攻擊,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軍事家取勝的奧妙,是根據隨時變化的情況,隨機應變,開戰之前就做好每一步作戰計劃,並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