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的環境快速變遷,環境的不穩定性及不確定性提高,這就意味著要管理者處理的非例行性事務增多。一項調查顯示,許多CEO花20%的時間在顧客身上、35%的時間在會議上、10%的時間在電話上、5%的時間在處理文件上。鑒於管理者要花大量時間處理非事務性的雜事,時間被分割,因此學會有效管理時間成為高效能人士的重要素質。
一個成功的CEO必然是“時間管理高手”,時間管理是指對時間有效的利用。在下判斷及做決策之前首先要問幾個問題——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什麼是可以緩一緩的?一個成功的CEO必然是“決策高手”,除了企業的決策外,自身的時間管理決策亦包括在內。
事實上,很多CEO一天例行公事多過於非例行公事,CEO的角色應為“掌舵者”,功能應在於抓住大方向及重點,而非事必躬親,如果花太多時間在這些日常瑣事上,就無法把時間及精力放在“思考”上——而這才是CEO最重要的工作。如何避免被時間牽著鼻子跑呢?答案是科學授權及應用新科技。在授權方麵,要謹記自己是“掌舵者”而非“劃槳者”,能授權給下屬去做的就盡量授權,不要事事一把抓,活活累死自己。同時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幫助自己做時間管理,如列張表記下哪些事情要做,依重要、緊急與否排序處理。如利用GE前總裁傑克·韋爾奇的方法,把事情記在一張便條紙上,並加注自己的備忘留言。網絡及通訊設備的發展,除了大幅降低時間及空間的成本外,亦增加了彈性及機動性等附加價值,在學習型組織中,不但強調要比競爭對手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而且還要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
麵對每天大大小小、紛繁複雜的事情,經理人如何分清主次,把時間用在最有效的地方,有三個判斷標準:
(1)明確“我必須做什麼”。這有兩層意思:是否必須做,是否必須由我做。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你親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隻負責督促。
(2)明確“什麼能給我最高回報”。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所謂“最高回報”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標要求”或自己會比別人幹得更高效的事情。
(3)明確“什麼能給我最大的滿足感”。最高回報的事情,並非都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均衡才有和諧滿足。因此,無論你地位如何,總需要分配時間於令人滿足和快樂的事情,惟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並易保持工作的熱情。
不光管理者需要學會時間管理,這種能力已經成為現代職場的重要要求,如果我們學會時間管理,就離高效能人士近了一步,也離成功近了一步。
戰國之際,欲得敵國,萬事莫若用間,《孫子》十三篇以始計始,以用間終。此所庫存五事七計兵之先著者也。然初不以間得敵之實情則無所施。故此,首有如計,終有用間焉。換言之,申以事道則為貞下起元之意見,軍、國之間諜誠如瞽之相聾之史也。瞽無相對,雖有水火在前而不知,聾無史時雖有牛馬在後而不省。
——[日]佐久間象山
本篇主要講述戰爭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作戰原則的問題,強調考慮問題要兼顧利害兩個方麵,提出了有備無患的戰略思想。孫子認為,指揮作戰要隨機應變,反對墨守成規。由於軍隊越境千裏,在異地(遠離故土)作戰,前方地形複雜,兩軍對壘情況多變,古代通訊聯絡不便,因此孫子才提出“九變”,為將爭“權”。孫子要求將帥必須克服性格上的弱點,做到全麵地看問題,在有利的形勢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麵,在不利條件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麵,這樣才能趨利避害,防患未然。趨利避害,是決策者選擇手段時所必須把握的基本原則。然而,戰爭中各種矛盾環環相扣,敵我力量在犬牙交錯的態勢中相互製約,致使利害相雜,利害相連。孫子關於有備無患的觀點是積極的,有價值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