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兵之利,地之助也——設計戰略決定品牌成敗(1 / 1)

中國的民族品牌要想打敗國際大品牌,樹立自己的形象,最關鍵的仍然是品牌的內涵。國際知名的成熟品牌都有某些共性,即藝術感和民族性,如人們提起法國的香水,就會想到浪漫,說起德國大眾則意味著嚴謹,所以他們的化妝品和汽車才那麼好賣。

大多數人並非不懂設計戰略的重要性,你不僅要靠左腦製定品牌戰略,還需要用右腦為這個品牌融入藝術的元素和美感。否則,你打再多的廣告,也不能稱你的品牌為“品牌”,缺乏溢價能力的產品根本不能稱之為品牌。

北京三夫戶外用品的品牌發展,就和創辦人張恒的設計戰略有很大關係。張恒現在得意的是,因為三夫在北京的順利發展,建立了良好的誠信口碑,吸引了國際最知名的品牌選擇與三夫合作,這是三夫的優勢之一。在張恒的計劃裏,他會用一年時間,進入上海,開店,穩定,而在2006年則專於發展,做大市場。

三夫一開始隻有張恒一個人。他自己找貨源,拉貨。當時北京做戶外用品的商家很少,質量也比較差,張恒剛入行,對產品又不熟悉,有時好不容易賣出去一些貨,客人回來又投訴質量問題。剛開始的幾年,張恒最多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尋找貨品。

從1997年年底到2000年,三夫的發展都不大。在整個戶外行業裏,三夫依舊隻是一家小小的門麵店而已。而張恒為了擴大銷售額,還經常在周末騎著三輪車,拉著貨,在高校裏擺個地攤,拉條“戶外用品大促銷”的橫幅,吆喝叫賣。“那時候真是非常有熱情,隻要有人一進店,就對他喋喋不休地介紹戶外運動,介紹背包、登山鞋的好處。”雖然發展並不太順利,但張恒對自己的想法毫不懷疑,他要在北京做出自己的品牌,所以他堅定地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考慮到了業務擴展後的各項工作,考慮了加盟連鎖的可能。

俱樂部的建立,讓三夫的發展上了新台階。1998年,三夫開始做戶外俱樂部,組織活動。很快張恒身邊聚集了很多人,他也認識了很多朋友。1999年8月,三夫搬到北大西門外,此後,三夫的名聲越來越大。

2001年,戶外運動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1997、1998年,更多的是媒體在關注,你可以從報紙雜誌上看到“戶外”“攀岩”之類的詞彙,產業跟在時尚文化的後麵。隨著宣傳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興趣。到了2001、2002年,戶外運動行業開始大發展。而這時,三夫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聚集了一個較大數目的人群,並適時把售後服務完善起來。三夫借這個發展階段,迅速擴張。

如今張恒又把眼光對準上海。選擇進入上海,也有人擔憂,上海的戶外運動市場並不明朗,這個城市的特點是細膩的、小資的,而戶外運動相對來說是比較粗獷的,三夫在上海能否成功?張恒則不同,他看好上海:在這樣大的城市裏,這麼多年輕人,經濟文化底蘊很深,戶外是年輕的、個性的、健康的,一定會有市場。他認為先進去勤奮地耕耘,收獲的東西,以後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