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崇禎滅國的啟示(1 / 1)

崇禎是明朝曆史上的最後一任皇帝。在中國所有的亡國之君裏,他得到的同情分最多。從繼位之日起至自縊的十七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是在內憂外患中度過的。說起來,這位皇帝不貪財,不好色,不懶惰,天分也不算低,身體也不差,並且日夜辛勞,廢寢忘食。但到底是回天乏力,明朝終究斷送在了他的手上。

崇禎的死也具有戲劇色彩。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農曆三月十九日,也就是闖王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的前夜,崇禎在景山壽皇亭旁的一棵槐樹上自縊而死。絕望的崇禎去掉皇冠,披頭散發,沒穿鞋子,說了以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崇禎在臨終遺言中,前半句是作作樣子檢討自己,說自己得到了上天的懲罰,關鍵全在後半句,他把他的亡國原因歸結為大臣們誤他。然而事實果真是臣誤君而不是君誤臣嗎?

崇禎為什麼會失敗?

崇禎的失敗,歸根結底是不善於領導。

崇禎在位17年,有人統計過,他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14位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1641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裏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被崇禎枉殺的官員也不在少數,這裏麵就包括明朝惟一打敗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著名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是廣東人,進士出身,後投筆從戎,他取得過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是明朝鎮守遼東的第一重臣。但是,崇禎十三年,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極為簡單的反間計,袁崇煥被崇禎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袁崇煥曾經殺死了賄賂宦官的將領毛文龍,他同時還是明末臭名昭著的巨奸魏忠賢的幹兒子)、“失誤封疆”的罪名,被極殘酷地淩遲處死。

史書上曾經評價過崇禎“自視聰明,而實則昏庸”。這實際上也是很多自以為是的領導人容易犯的毛病。

領導人通常會被屬下或外人送上神壇,崇禎也不例外。崇禎的自我膨脹應該是從他除去魏忠賢開始的。實際上我們從史書上可以分析出,除去魏忠賢隻是皇權的一種牛刀小試,崇禎並沒有比別的皇帝高明多少。但是,在當時的帝國臣民中,充滿了對皇帝天縱英明、深謀遠慮的熱烈讚歎。在當時和後來的各種書籍、奏折、上書、對話、筆記甚至民間傳說、戲曲文藝乃至今天曆史學家的各種著作中,我們都可以找到對崇禎的讚揚。置身於如此多的熱烈讚揚中,保持平常心而不飄飄然,平心而論是很難的。從崇禎一生的行事來看,我們顯然可以看出,他並不具備這種定力。

從此之後,崇禎更是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過敏多疑當作是英明睿智,把剛愎自用當作是當機立斷,把輕率苛刻當作是乾綱獨斷,把反複無常當作是隨機應變,把輕率妄動當作是機智敏捷。他曾經反複在龍案上書寫滿朝文武皆可殺。隻是他至死也沒醒悟,毀滅他的正是他這種自以為是的領導能力。

領導應該做什麼?哈佛商學院的領導學教授約翰·P·科特曾經有過總結,他認為,領導應該:

(1)確立方向、計劃和預算;

(2)結盟、組織和配備人員;

(3)激勵他人與控製和解決問題;

(4)創建領導文化。

比照崇禎的領導風格,他基本處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無奈中。大多數的時間,崇禎都陷於各項奏章彙報等等煩瑣事務,並沒有為大明帝國製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戰略。崇禎分不清清流與濁流。但凡剛愎自用的領導者,圍繞在身邊的總是一些小人。而正是這些小人,不斷地強化了崇禎自以為“天縱英明”的自我感覺,終於使得他身邊的人都是些奸佞的宦官,而能為國出力的人卻送上了斷頭台。清人後來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崇禎是自毀了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