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海螺水泥2003年報分析(2 / 3)

四、市場擴張策略的比較

1. 海螺水泥的市場擴張策略

海螺水泥從年產水泥150萬噸的小企業,用不到十年的時間,成長為年水泥生產能力數千萬噸的國內外知名水泥企業。

海螺水泥的市場擴張一直采用“熟料+粉磨站”的“T型發展戰略”。所謂“T”,其“橫”代表長江,“豎”代表沿海,即在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興建、擴建熟料生產基地;在沿海無資源但水泥市場發達的地區低成本收購小水泥廠並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就地生產水泥最終產品。這不僅比直接輸出水泥產品節約10%~50%的運輸費用,而且避免了當地小水泥企業對本公司產品的衝擊。海螺水泥母公司所在地安徽省,是國內石灰石已探明儲量最為豐富的省份,此外,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基本都建有海螺水泥的熟料廠。海螺水泥的“T型發展戰略”拓展了公司的水泥銷售半徑和市場份額。同時,“T型發展戰略”也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形成某種程度的市場進入壁壘,鞏固了海螺水泥的市場份額。

2. 拉法基的市場擴張策略

拉法基順利實現在全球建材市場的擴張,主要依靠五個同等重要的價值驅動力:戰略、市場營銷、產業化、可持續發展及團隊協作精神。

(1)采用“並購”+“新建”的擴張戰略,擴大市場份額。在水泥市場需求旺盛和競爭激烈的地區,拉法基迅速並購當地優秀水泥企業,一舉進入當地市場。這樣可以借助被並購公司原有的市場份額,而不用再從零做起。在市場競爭相對緩和,市場潛力較大的地方,拉法基則通過建立新廠迅速樹立自己的品牌權威。例如,拉法基在北京和重慶都是通過並購當地水泥企業而一舉進入競爭激烈的北京和重慶市場;而在都江堰,拉法基選擇了平地建廠策略,迅速樹立自己的品牌,進入當地水泥市場。

(2)適應全球化商務運作的需要,拉法基在集團內部實施TOE-IC(the 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考核,即國際化交流英語考試,為公司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內部人力資源管理與溝通政策,這項策略在拉法基全球化的擴張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拉法基集團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即:集團的發展緊緊圍繞企業高效、價值創造、環境保護、尊重人類文化、節約能源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價值觀。①經濟節約:對原材料及生產廢料進行回收,重複利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同時,選用可替代資源作為生產能源,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降低生產成本。②社會:積極了解公司所在地的政策法規、風俗習慣,讓公司的經營迅速融入當地經濟發展;同時,致力於與公司發展密切相關的當地事業,以公關作為經營先導。③環境:在所有生產廠執行統一的、最為嚴格的環保標準,以滿足生產所在地最為苛刻的環保要求,順利實現公司擴張。

(4)以人為本,做到人盡其才。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本不能僅局限於技術領域,而應全麵擴展到公司戰略、市場營銷、物流、安全、環保以及公關等各個領域。實施以顧客為本的研發策略(CUSTOMER—FOCUS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在市場營銷中,拉法基始終把滿足顧客的需求作為營銷的核心。

3. 市場擴張策略比較

在中國水泥市場多年的打拚,海螺水泥積累了豐富的市場擴張經驗,與拉法基相比,海螺水泥更熟悉中國水泥市場,它的“T型發展戰略”更適合中國國情,所以海螺水泥實施該策略的結果必然是迅速擴大國內市場份額。

與海螺水泥的“T型發展戰略”相比,拉法基更注重企業戰略的綜合、均衡發展,同時,憑借國際市場擴張的豐富經驗,拉法基的策略更適應於跨國市場擴張。拉法基的市場擴張策略不僅適合於擴張法國或西歐市場,而且也適合擴張中國和其他國家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拉法基的市場範圍遍及全球,而海螺水泥的市場擴張主要集中於國內水泥市場的重要原因。

五、成本控製策略比較

2003年海螺水泥的銷售毛利率是41 。 95%,低於拉法基25個百分點。我們分析兩家公司的成本控製策略,從中尋找兩家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出現較大差距的原因。

1. 海螺水泥成本控製策略

2003年度海螺水泥的主營業務收入比2002年增長90%,主營業務成本增長69%,期間費用增長57%;收入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成本及費用的增長,從而使公司利潤增長率高出收入增長率113個百分點,達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