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2003年中國種業上市公司分析(2 / 3)

經過核實清理,公司在以往委托理財投資中有5 500萬元募集資金,包括: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加工與開發項目1 000萬元、脫水蔬菜生產加工與營銷項目2 400萬元、全國種子銷售網絡項目1 100萬元、雜交水稻製種基地項目800萬元、棉花油菜製種基地項目200萬元。

3 。 ST中農

ST中農共募集資金4億多元(扣除發行費用),準備投向30萬噸種子加工、農作物原種基地、中墾鴕鳥產業化等6個項目。但此後,公司僅在30萬噸種子加工項目上累計投資 1 145 。 37萬元。2001年報中公司董事會稱,農作物原種基地項目、鴕鳥產業化項目、劍麻產業化項目和天然香料加工項目因可行性研究期較長,公司還在組織進一步論證。ST中農2003年中報顯示,募集資金項目全麵停止,截至2003年末仍全麵停頓。ST中農的巨額募集資金用於委托理財,僅2001年涉及委托理財金額高達3億元。

(二)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原因及後果分析

1. 隨意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原因

上市公司隨意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募資項目的立項較為隨意,缺乏科學嚴謹的論證。在募集資金到手後,部分種業上市公司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變更投資項目,關於變更原因,公司則簡單地說是由於市場行情變化、同行競爭程度加大、技術不成熟、合作方變故等。這些理由很難令人信服,因為這不符合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邏輯。如果原可行性分析報告是科學的、充分的,就不可能存在以上變更理由,因為這些理由都應在投資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中充分論證。

(2)募集資金量過大,致使資金閑置情況嚴重,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較低,難以產生預期收益。

(3)農業類募集資金項目大都建設周期較長,增加了資金管理的難度,而一些公司又缺乏管理和運營巨額募集資金的能力。

(4)挪用募集資金、委托理財等情況嚴重,募集資金通過多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

(5)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大股東操縱募集資金投向的變更。ST中農的例子很能說明這一點。

2. 隨意變更募集資金用途的後果

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募集資金投向的後果是比較嚴重的:

(1)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募集資金投向,違背招股說明書的承諾,難以體現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損害公司形象,影響廣大中小投資者的信心。

(2)一些上市公司受短期利益的驅使,追逐市場投資熱點,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參股證券公司或直接進入一、二級市場參與股票配售或炒作。其結果是大量生產資金湧入資本市場,這無疑阻礙了產業經濟的發展,使實體經濟不斷虛擬化,導致泡沫經濟的形成。

(3)隨意變更募集資金投向不利於上市公司長遠穩定發展。上市公司變更後的募集資金有相當部分直接或間接投向與原來主業不相關的所謂熱門行業,如網絡、電子商務和證券等。在缺乏長遠戰略發展規劃、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論證和缺乏相應人才的情況下,其經營風險也日漸凸顯,對公司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負麵影響。

三、利潤率普遍低

目前,種子行業的盈利水平略高於許多傳統行業。大田作物種子的毛利率偏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間,水稻種子(主要是雜交水稻種子)、棉花種子(尤其是雜交棉和抗蟲棉)和瓜菜種子的毛利率較高(高的達60%以上)。但是,目前多數種子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利潤率普遍低下。

自2001年以來,種業上市公司的利潤率普遍低,大部分公司的每股收益較低。2003年隻有新上市的敦煌種業每股收益達到0 。29元。

(一)成本費用控製不力、期間費用居高不下

自2001年以來,隆平高科的毛利率逐年平穩上升,2003年達到31 。 45%。但是,隆平高科的銷售利潤率卻逐年遞減,由2001年的8 。 82%下降到2003年的4 。 95%,三年間下降了44%。

2001年和2003年,隆平高科的投資收益分別占利潤總額的44 。 76%和39 。 49%。其實,隆平高科2002年度的營業利潤是三年中最高的,但投資收益卻難與另兩個年度相比,於是2002年度的淨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就尤為慘淡。

上市以來,隆平高科的主營業務收入每年均以較大比例增長,2003年達到4 。 65億元,主營業務利潤達到1 。 46億元。但是,利潤總額隻有3 374萬元,其中還有1 332萬元出自投資收益,而營業利潤隻有2 299萬元。毫無疑問,在高速發展時,隆平高科在成本控製環節出了問題,期間費用居高不下。

目前,費用控製問題成為一些種業上市公司的通病,嚴重侵蝕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影響其長期可持續發展。2003年敦煌種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44 899萬元,主營業務利潤為11 061萬元,而期間費用僅為8 630萬元,期間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19 。 22%,明顯低於行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