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融入世界全球化經濟體係,中國農業麵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農業產業鏈起始環節的種子行業當然也不例外,我國種子產業起步較晚。目前,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上市公司主要有豐樂種業、隆平高科、亞華種業、禾嘉股份、秦豐農業、ST中農、敦煌種業等7家。
一、公司治理問題的教訓
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如今已成為不少上市公司的硬傷,尤其是資本結構問題,往往致使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不利於上市公司的發展。ST中農便是此類問題的典型範例。
ST中農上市三年,虧損三年,若2004年上半年仍不能盈利,ST中農將退市。如此,ST中農將成為中國股票市場上最快退市的上市公司:從上市到退市僅僅三年時間!
2001年1月19日,由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和江蘇農墾作為主發起人的中農資源在上證所上市。兩個大股東,中國農墾和江蘇農墾分別占39 。 69%和28 。 17%,其他股東所占股份都不到0 。 15%。在上市之前,因為曆史包袱等多種原因,第一大股東中國農墾經營狀況日趨堪憂,早已負債累累,當初中國農墾投入中農的資產也早已經為其提供了近億元的連帶擔保,部分擔保已經涉及訴訟。中農資源一上市,中國農墾的股權就遭凍結。江蘇農墾由此擔心募集資金難以填補大股東的窟窿。2001年1月16日,中農資源上市前3天,江蘇農墾通過控股子公司江蘇農墾大華種子集團和江蘇農墾大華淮陰種子公司,分別與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簽訂金額達1. 5億元的委托資產管理合同。
依據ST中農的公司章程,任何董事會決議必須經2/3董事讚成才能通過。2004年1月12日,第二屆董事會對公司章程提出修正案,在2/3董事通過的前提下,還要求董事會會議必須由2/3以上的董事出席方可舉行。如此,由於兩大股東的股權數接近,任何有利於單方的方案將不可能獲得通過,這種大股東之間的製衡有效地防止了上市公司的資金被其中一方股東侵占。如此,江蘇農墾先將3億元用於委托理財,其後又設法保住了募集資金。2003年報資產負債表中,公司尚有4 。 27億元貨幣資金。
大股東之間的利益割據影響了中農資源的業績。募集資金被委托理財去了,募資項目沒有啟動。
2004年1月12日的《ST中農簽訂重大擔保合同公告》中指出,截至2003年9月30日,公司累計對外擔保:公司為上述華墾公司(原屬中國農墾,公司持股比例為85%)、江蘇進出口公司(原屬江蘇農墾,公司持股比例為90%)累計提供擔保1 。 805億元,農牧分公司對第一大股東擔保997萬元,華墾公司目前遺留前期對公司第一大股東擔保3 497萬元人民幣(其中2 500萬元因敗訴已計入預計負債)、330萬美元。
上述事實表明,在擔保方麵,兩大股東有所妥協,中國農墾製造了一條資金鏈:中農為華墾國際提供擔保,再由華墾國際將貸款借給中國農墾或者為後者提供擔保。這樣,一旦其中一環斷裂,貸款的風險最終都將轉嫁給上市公司。而且,華墾公司資產負債率為101 。 06%,江蘇進出口為91 。 65%,為這兩家公司提供擔保明顯違反了公司章程中“不得直接或間接為資產負債率超過70%的擔保對象提供擔保”的規定。
總而言之,ST中農是公司治理問題鮮明而又有些特殊的案例。ST中農的資本結構不合理,股權過於集中。雖然兩家大股東之間的相互製衡為公司保住了較多的剩餘資金,但是,在兩大股東的爭鬥與妥協中,上市公司的利益仍然受到侵蝕。
二、募集資金使用問題
募集資金使用問題主要表現為任意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如果為順應市場不斷變化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同時能使公司利潤最大化,上市公司變更部分募集資金的投向,也無可厚非。但是,現實情況大多並非如此。
(一)豐樂種業、隆平高科、ST中農三家公司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簡介
1. 隆平高科
隆平高科於2000年5月31日公開發行股票,共募集資金6 。 97億元。其招股說明書中募資項目有11個,共需資金5 。 63億元,剩餘資金1 。 34億元補充公司流動資金。但截至2003年末,公司僅投資7個項目,另4個項目已經暫緩了三個年度,一直未能啟動。
截止到2003年末,隆平高科累計投入募集資金3 。 07億元,那麼,剩餘募集資金應該有3 。 9億元,但公司2003年報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僅有2 。 98億元,相差0 。 92億元,這與公司年報中所說的剩餘募集資金全數存入銀行並不相符。在長短期借款總共僅有100萬元的情況下,隆平高科的短期投資高達0 。 53億元,主要為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和委托理財,還有0. 1億元的長期債權投資。
2. 豐樂種業
豐樂種業是第一家種業上市公司。2000年7月豐樂種業委托上海博采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理財1 。 01億元,該項委托理財行為受大連證券案牽連,被公安部立案調查,涉及的資金及有價證券於2002年9月7日被司法凍結。公司該項委托理財預計損失7 000萬元。2003年公司由於存在違反證券法規的行為,受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譴責和中國證監會合肥特派員辦事處(現安徽監管局)的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