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003年商業行業分析報告(1 / 3)

2003年,我國商業行業克服了“非典”疫情的影響,繼續保持了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為穩定市場、順暢流通、拉動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商業行業整體情況

1 。 穩定增長。2003年上半年,商業行業遭受了“非典”的嚴重衝擊,百貨、超市和貿易各業態無一例外地經曆了4~5月份銷售額銳減、成本上升的困難階段。但由於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在“非典”結束後迅速回升,使得6月份國內商業行業的經營狀況不斷好轉,銷售額明顯上升,半數以上的企業銷售額同比有所增長,同比增幅小於20%,但行業整體盈利水平有所下降。2003年下半年商業行業的經營狀況良好,銷售額穩定增長,盈利水平速度回複。

2 。 競爭激烈。2003年是商業企業大舉擴展的一年。麵對2004年末零售業對外全麵開放的承諾,零售業都在抓緊時間進行規模擴展。這一方麵導致了商業零售業態間的競爭,另一方麵也導致了公司間的競爭。業態競爭的結果是連鎖形式成為零售行業發展趨勢,尤其是大型連鎖超市成為零售企業的發展重點。除了對現有的百貨企業進行連鎖改造之外,有實力的商業企業都加大了對購物中心和連鎖超市的投資力度,使得連鎖超市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子業態。商業企業間競爭的結果是大規模的重組兼並活動。我國商業零售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采購成本高,競爭力弱。在麵臨零售業即將對外開放的時刻,國內商業企業必須先搶占網點,擴大規模。投資建設新網點不僅時間過長而且成本過大,通過兼並收購或聯合我國已有的現存網點是擴大商業連鎖經營規模的捷徑。為了盡快擴展經營規模,商業企業不僅兼並重組競爭劣勢的企業,而且強強聯合以取得競爭優勢也是勝出之道。例如上海百聯(集團)有限公司囊括上海一百、華聯、友誼、物資等上海商業優質資產,包括各種零售業態,通過內部整合,迅速擴大各業態規模,提高運營效率,增加競爭力,成為我國零售業首家航母級企業。

二、商業行業上市公司基本情況

商業行業上市公司包括百貨、超市以及貿易三個子行業,到2004年4月30日為止,主營業務中商品零售或貿易占主導地位的上市公司共有81家,其中百貨類49家,超市類4家,貿易類28家(其中內貿16家,外貿12家)。2003年商業上市公司整體運行情況如下:

(1)2003年商業主營業務收入較2002年增加37%,而同期的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加了39%,直接導致利潤總額僅增加了4%,而2003年利潤率則相比2002年下降24%。

(2)2003年商業行業整體盈利情況較為穩定,全年利潤總額變化幅度僅為4 。 16%,同時ST昆百大、ST煙發、ST民百等7家公司實現了扭虧;而蘭生股份、華聯股份、南寧百貨、閔越花雕等7家公司在2002年盈利的基礎上出現虧損;同時,*ST秋林、深國商、國際實業、*ST光明等4家公司未能在2003年實現扭虧,*ST秋林、深國商、*ST光明虧損額較2002年進一步增大,而國際實業雖未能扭虧,但其虧損額減少了87 。 75%,有望擺脫虧損。其餘公司均實現了盈利,盡管利潤額增減情況不一,但商業整體盈利情況較2002年無巨大變化。

(3)2003年應收賬款以及存貨淨額均有所增加,同時應收賬款周轉率與2002年基本持平,僅增加不到1個百分點,存貨周轉率則同比下降了18 。 97%,數據顯示了商業行業整體在資產管理方麵(尤其是在存貨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三、不同子行業比較分析

商業行業按照其主營業務不同可分為百貨、超市、貿易三類子行業,其中百貨在整個行業中上市公司數最多,是目前商業上市的主要力量,超市是一種新興的行業形態,目前在上市公司中比重較小,而貿易則是商業行業中另一重要形態,28家公司占商業上市公司總數的34 。 57%。下表為商業行業各類公司在商業行業中的相對比重。

由上表可以看出,百貨目前仍是商業行業上市公司的主要形態,而超市、貿易公司的數量遠不及百貨,但是,商業上市公司中,百貨業對整個行業的貢獻相對較小,盡管百貨上市公司占整個行業的60 。 49%,但是,它對整個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額的貢獻比例隻及整個行業的1/3強,而且,2003年百貨對整個行業主營業務的貢獻下降了7. 5個百分點。同比之下,雖然超市、貿易兩板塊的上市公司數僅占整個行業的4 。 94%和34 。 57%,但兩者對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額的貢獻比例幾乎是其公司數所占比例的2倍,而且兩者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較2002年亦均有所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百貨板塊在整個商業行業中經營能力相對較弱。在2003年度,由於外貿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國家出口退稅的影響,造成外貿行業在當年整個商業行業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此外,商業行業不同形態公司的平均經營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下表是不同形態部分財務數據的比較。

從上表可知,整個商業行業不論哪類商業上市公司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均較2002年有大幅提高,而且,超市及貿易類的公司平均主營業務收入明顯大於百貨形態,其中超市類的公司在整個行業中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而在應收賬款周轉率方麵,盡管2003年超市類上市公司由於網點擴張造成應收賬款增加較大,並使得應收賬款周轉率較2002年下降,但超市也明顯好於另兩者,表明超市在應收賬款的管理上相對較優;存貨周轉率方麵,整個行業普遍處於下降狀態,百貨的下降幅度尤為明顯,而且存貨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非商業行業的房地產存貨,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超市類公司的存貨周轉率與行業整體變化相反,2003年相比2002得到了提高;從利潤率來看,2003年商業行業整體盈利狀況不佳,除百貨外利潤率均同比下降,而整個商業行業利潤下降主要源於貿易形態公司利潤率的下降。對於以上各財務指標變動的原因,在後麵的各子行業分析中將會進行重點分析。

四、各子行業分析

(一)百貨業上市公司分析

2003年是我國百貨業的轉型時期。我國傳統的單體百貨業已進入成熟期,市場占有率開始下降。進入成熟期的百貨業麵臨缺乏新投資和降低成本難的兩大困難:成熟期因投資回報率降低而缺少投資,但成熟期競爭激烈又要求取得規模優勢,而擴大規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追加新投資;成熟期競爭激烈要求降低經營成本,但又要求提高市場占有率,這就必須加大促銷投入,成本難以下降。麵對這種困境,中國的百貨業進行了不同的選擇:競爭中敗北被迫退出轉向其他行業或競爭中勝出向連鎖型現代百貨業發展。

從上市的50家百貨業公司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分化:

2003年百貨業上市公司從整體看發展平穩,資產運營能力沒有明顯改善,盈利能力略有提高。

1. 盈利能力分析

2003年百貨業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值為1 250 208 117 。 23元,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個百分點,由於向現代連鎖百貨業的轉型,管理能力的改善,成本控製較好。2003年利潤總額平均值為31 118 922 。 36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百貨業整體已經開始從衰退中複蘇。2003年百貨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2 。 52%,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個百分點,充分體現我國百貨業從傳統單體型轉向現代連鎖型中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長點,整體盈利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