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瘌殺

【原文】

或看審囚回,人問之,答曰:“今年重囚五人,俱有認色:一癡子、一顛子、一瞎子、一胡子、一瘌痢。”問如何審了,答曰:“隻胡子與瘌痢吃虧,其餘免死。”又問何故,曰:“隻聽見問官說癡弗殺,顛弗殺,一眼弗殺,胡子搭瘌殺。”

【譯文】

甲看審判犯人回來,乙問他審判結果,甲答道:“今年重犯五人,都有特征:一癡子、一癲子、一瞎子、一胡子、一瘌痢(即瘌痢頭,發生在頭皮和頭發的癬)。”乙問是如何審的,甲回答道:“隻胡子與瘌痢吃虧,其餘免死。”乙又問是什麼緣故,甲說:“隻聽見審判官說:‘癡不殺,癲不殺,一眼不殺,胡子瘌痢殺。’”

拋錨

【原文】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過江。忽遇狂風大作,舟將顛覆,僧道慌甚,急把經卷投入江中,求神救護。而胡子無可擲得,惟將胡須逐根拔下,投於江內。僧道問曰:‘你拔胡須何用?”其人曰:“我在此拋毛(錨)。”

【譯文】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過江,突然遇到狂風大作,船將翻沉。僧、道十發恐慌。急忙把經書拋入江中,求神救助。胡子無物可擲,便將胡須一根根拔下,拋入江內。僧、道問他說:“你拔胡須幹什麼?”胡子答道:“我在此拋毛(音同錨)。”

過橋嚏

【原文】

一鄉人自城中歸,謂其妻曰:“我在城裏打了無數噴嚏。”妻曰:“皆我在家想你之故。”他日挑糞過危橋,複連打數嚏幾乎失足,乃罵曰:“騷花娘,就是思量我,也須看什麼所在!”

【譯文】

有個鄉下人從城裏回到家,對妻子說:“我在城裏時打了好幾個噴嚏。”妻子說:“那都是因為我在家裏想你。”有一天,他挑了一擔糞從一座搖搖晃晃的小橋走過,忽然連打了幾個噴嚏,差點掉進河裏,就罵道:“這個騷婆娘,就是想我,也得看看是在什麼地方呀!”

蒜治口臭

【原文】

一口臭者問人曰:“治口臭有良方乎?”答曰:“吃大蒜極好。”

問者訝其臭,曰:“大蒜雖臭,還臭得正路。”

【譯文】

有一個人口臭,就問別人說:“治口臭有什麼好辦法嗎?”

那人回答說:“吃大蒜最好。”口臭的人說:“蒜臭味多難聞呀。”那人說:“大蒜味雖臭,但臭得對路。”

諱聾啞

【原文】

聾啞二人各欲自諱。一日聾見啞者,懇其唱曲,啞者知其聾也,乃以嘴唇開合而手拍板作按節狀,聾者側聽良久。見其唇住即大讚:“妙絕妙絕,許久不聽佳音,今日一發更進了。”

【譯文】

一聾子忌讀其聾,一啞巴忌諱其啞。一天聾子見到啞巴,懇求啞巴唱一曲,其實是嘲笑他的缺陷。啞巴知道對方是聾子,就用嘴唇一張一合,並且用手打著節拍,裝出唱歌的樣子。聾子也裝著側耳傾聽的樣子,見啞巴的嘴唇不動了,就大加稱讚說:“好極了,好久沒有聽你美妙的歌聲,今天又有長進了。”

嗬欠

【原文】

一耳聾人探友,犬見之吠聲不絕。其人茫然不覺,入見主入揖畢告曰:“俯上尊犬想是昨夜不曾睡來。”主問:“何以見得?”答曰:“見了小弟隻是打嗬欠。”

【譯文】

有個聾子去拜訪朋友,友人家的狗看見他狂叫不止,聾子毫無察覺。進到裏屋見了主人,互相作揖之後,他對主人說:“府上的狗想是昨夜沒有睡覺?”主人問:“何以見得?”聾子說:“此狗見了小弟就不停地打嗬欠。”

鼻影作棗

【原文】

近視者拜客,主人留坐待茶。茶果吃完,視茶內鼻影,以為橄欖也,撈摸不已,久之忿極,輒用指撮起,盡力一咬,指破血出。近視乃仔細認之曰:“啐,我隻道是橄欖,卻原來是一個紅棗。”

【譯文】

有個近視眼到別人家做客,主人留他坐下喝茶吃水果。茶果吃完,看見茶杯裏自己鼻子的影子,以為是一塊橄欖,就用手指去撈,撈了半天撈不起來,就生氣地用手指猛一撮,隨即放進嘴裏用力一咬,結果手指咬出了血。近視眼把手指放到眼前仔細辨認,生氣地說:“呸!我以為是塊橄欖呢,原來是個紅棗。”

問路

【原文】

一近視眼迷路,見道旁石上棲歇一鴉,疑是人也,遂再三詰之。

少頃,鴉飛去,其人曰:“我問你不答應,你的帽子被風吹去了,我也不對你說。”

【譯文】

有個近視眼迷了路,看見路邊一塊石頭上站著一隻烏鴉,以為是人,就上前去問路。問了幾次,都不見回答。過了一會兒,烏鴉飛走了。近視眼自言自語地說:“哼,剛才我問你不答應,你的帽子被風吹走了,我也不對你說。”

老麵皮

【原文】

或問世間何物最硬,曰:“石頭與鋼鐵。”其人曰:“石可碎,鐵可鏨,安得為硬?

以弟看來兄麵上的髭須最硬,鐵石總不如也。”問其故,答曰:“看老兄這副厚臉皮,竟被他鑽了出來。”那有須者回嘲曰:“足下麵皮更老,這等硬須還鑽不透。”

【譯文】

兩個人在一起,沒胡子的人問有胡子的人說:“世上什麼東西最硬?”有胡子的人說:“石頭和鋼鐵最硬。”沒胡子的人說:“不對,石頭可碎,鋼鐵可鍛,怎麼能說是最硬的呢?以我看來,隻有老兄的胡子最硬,石頭和鋼鐵都沒有它硬。”有胡子的人問:“為什麼?”沒胡子的人說:“看老兄這麼厚的臉皮,都被它鑽出來了。”有胡子的人也反唇相譏說:“老弟麵皮更厚,這麼硬的胡子,還是沒鑽透。”

臭瘌痢

【原文】

北地產梨甚佳,北人至南,索梨食,不得。南人因進蘿卜,曰:“此敝鄉土產之梨也。”北人曰:“此物吃下,轉氣就臭,味又帶辣,隻該喚他做臭辣梨。”

【譯文】

北方出產梨,北方人到南方要梨吃,沒吃著梨。南方人給他吃蘿卜,說:“這是我們這裏的土產梨。”北方人說:“這東西吃下去,氣臭味辣,隻能叫它臭辣梨(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