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楊修九歲時,很聰明。有一次,孔君平去拜訪他父親,他父親不在。楊修就出麵招待君平,擺的茶果中有楊梅。君平拿起楊梅來逗楊修:“這才真是你們家的果子哩!”

楊修立即回答:“我未曾聽說孔雀是您老先生家的家禽!”

狗官中計

侯白見新來的縣令極其傲慢,決計將其捉弄一番。這天他去見縣令,說:“此地賊多,防治之法,莫如多養狗。狗叫定能將賊嚇跑。”縣令覺得有理,說:“該養,可一定要養會叫的狗啊!”侯白說:“我家倒是養了一群,大人如要,即刻就送幾條來。不過叫聲奇怪,是‘慟、慟、慟’

地叫。”縣令自以為得意地說:“看來你還是不識好壞狗,好狗應當是‘汪、汪、汪’地叫。”侯白見“狗官”中計,笑曰:“這種叫法的狗,還真不好找。”

楚非狗國

晏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齊國大夫。

傳世《晏子春秋》,即後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以取笑齊國使臣的方法,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楚王知晏嬰身材矮小,便派人在大門旁開一小門。晏嬰來後,門口的侍衛叫他由小門而入,不讓他走大門。晏嬰指著小門說:“這是個狗洞,隻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敢從小門而進。”楚王隻好請晏嬰從大門進。

臉長丈餘

漢武帝迷信相術。這天,特意請了一位頗有名氣的算命先生,問他如何才能使人長壽。此人說:“人中長一寸的人,可享年百歲。”武帝信以為真,誰知東方朔卻朗聲大笑。武帝生氣地將他召到跟前責問,東方朔一本正經地解釋說:“臣不敢取笑陛下,隻是笑彭祖臉長罷了。”

見武帝不解,又說:“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那麼他的人中該是八寸了,這樣一來,臉麵就須一丈多長。”武帝恍然大悟。“人中”,指人鼻下唇上之間中凹處。

皇上長大

漢武帝一時發怒,要處死他的乳母。乳母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告訴她:“皇上發怒時,旁人若勸,他會更生氣。

你盡管由他處置,到時隻須頻頻回頭看我就是,我一定想法讓皇上改變主意。”乳母果真按照東方朔說的話去做,臨行前一步三回頭地看著東方朔,期望他能盡快救自己。侍立在武帝身旁的東方朔,見乳母照自己囑咐的話做了,便說:

“你快走吧,皇上如今長大了,難道還指望你喂奶嗎?”武帝聞聽,暗暗一笑,就赦免了乳母。

憂心如醉

劉寬,字文饒,陝西華陰人。

漢桓帝時為南陽太守,靈帝時為太尉,遷光祿勳。

靈帝頗好學藝,經常召見劉寬,讓他為自己講經。有一次劉寬多喝了些酒,給靈帝講經中不由地擼起瞌睡來,倒伏在座位上。靈帝問道:“太尉今日可是喝醉了?”劉寬聽了,嚇得一驚,頓時清醒了不少,忙抬頭回答:“臣不敢醉,隻因所負責任重大,所以憂心如醉。”靈帝對這樣的回答非常滿意,並很推重“憂心如醉”這句話。

俺把你們哄

明朝永樂初年,曾派使臣去天竺國,請那裏的和尚來京城。請來的和尚法號是大寶法王,住在靈穀寺,很有點神通靈驗,大家叫他“神通”。他教人念“唵嘛呢叭彌吽”。於是信徒們就日夜念誦。當時翰林侍讀李繼鼎笑著說:“他如真有神通,就應該通曉中國話,為什麼還要翻譯呢?再說,他所說的‘唵嘛呢叭彌吽’,大概就是說‘俺把你們哄也’,可信徒們卻不醒悟。”

五法

齊國的邾石父謀叛,齊宣王殺了他,想滅其族。邾是個大族,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別人的話,王一定不采納,隻有艾子有口才又受寵,我們去求他吧。”於是全族人跪在艾子的院中,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求他。艾子笑著說:“這不難,你們準備一條繩給我,就可以免禍了。”大家以為他在開玩笑,可又不敢問,退出後送來一條繩子。艾子剪下三尺放在懷中去見宣王,說:“邾石父包藏禍心,將他當街斬首是應該的,但謀反是他一個人幹的,同他們族人沒關係,要殺其全族,這怕不是仁君應做的吧?”宣王說:“這不是我的意思,而是先王定的律條。《政典》上說:與叛者同宗的要全殺,不能赦免。因此我不敢救他們,怕破壞了先王之法。”艾子叩頭說:“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我還有個想法,大王也是當年叛臣之族,按理應受法,我準備了三尺短繩,獻給你,請大王自裁吧,不要姑息自己生命而破壞了先王之法。”宣王笑著站起來,說:“你算了吧!我赦免他們了。”

智對

於謙小時,他母親給他梳了雙角發髻,有一天去鄉學遊耍中,被蘭古春和尚看見了,逗弄他說:“牛頭喜得生龍角。”於謙立即回答:“狗口何曾出象牙。”和尚聽到這敏捷而對仗工整的對句,吃了驚。於謙回到家裏,對母親說:“我現在不梳這雙角發髻了。”後來,蘭古春經過學堂時,看見於謙改梳三角發髻了,又逗弄他說:“三角如鼓架。”於謙又立即對句說:

“一禿似雷槌。”蘭古春就對於謙的老師說:“這個孩子將來必是救世的宰相。”

聖明蓋世

乾隆在泰山朝陽洞前,望著自己那首刻在禦風崖上的詩柞,轉身問宋學仕:“聽說你對我的詩亂加評論,有所不恭,是否屬實?”宋回答說:“評論有之,不恭未敢,望萬歲明察。”乾隆怒斥道:“你自恃才高,無視寡人,可知罪嗎?”宋又說:“小民罪該萬死。小民聽說古代賢王大都喜歡納諫,萬歲身居京都,竟能知悉一區區小民對您詩作的評論,可謂聖明蓋世,小民雖死無憾。”這番話說得乾隆轉怒為喜,繼而對宋學仕大加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