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不佳,‘反’字出了頭,江山難保。”改口說是有無的“有”,又回答說:“此字更不祥,‘有’乃‘大’字少一捺,‘明’
字少半邊,大明江山已去一半,乃亡國之兆啊!”又辯白說是天幹地支的“酉”字,先生驚呼:“此字更為險惡,天子本為至尊,這‘酉’字是‘尊’字砍頭截腳,至尊皇上性命難保。”傳說此測字先生乃李自成的軍師假扮。
改名辭官
遊罷泰山,乾隆想召宋學仕進京,便對他說:“將真名告朕,以便上旨封官。”宋一聽急了,他生平最不願意為官,這如何是好?急切問,想到皇上既問真名,定是將“學仕”誤作“學士”
了,於是計上心來,說:“稟告萬歲,小民姓宋名勉關。”乾隆隨口重複說:“宋免(勉)官(關)。”宋連忙叩頭:“謝主龍恩。免(勉)官(關)日後定當一好百姓。”到此,乾隆方才悟出宋學仕自報姓宋名勉關的真實用意,隻因剛說過“免官”之語,便不再提封官之事。
而如釘鈀
“而”字在作文時常用,作語氣助詞,或有承遞、或表轉折、或表並列、或用同“以”字等。舊時有一人寫文章,對“而”字用得漫不經心,或當用而不用,或用之而不當用。老師據此給他寫了一則評語:“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
陳問樵見之,作謔語雲:“而字如釘鈀,然用之當,則為犁地,土鬆而秧插矣。用之不當,則為擊人,迎頭一鈀,未有不致死者。”所說足稱妙解,令人解頤。
少佳為雀
安徽郡守害怕汪龍聚眾滋事,便將其叫到官衙,有意刁難道:“你猜我手中所握何物,說對就放你,說錯小心皮肉受苦。”汪龍請求提示。恰遇一少婦訴冤,郡守提示說少婦。汪龍說:“大人手中握的是麻雀。”郡守吃驚地問道:“是活的還是死的?”汪龍知自己猜對,便用一句雙關的諧語回答:“生死都在老爺的手中掌握著。”郡守聽了很得意,便笑問他怎知手中所握是隻麻雀。汪龍說:“老爺告知是少婦,以意解之,年少佳人,少佳為雀。”
賞給膏藥
孫菊仙,號寶臣,清代光緒年間著名京劇演員,與譚鑫培齊名。有一次,恭親王召集演員演戲,演的是武戲。恭親王一時高興,要演員們到台下來擼。台下是碎石地麵,一翻筋鬥,就會腰骨受傷,演員們都猶豫不決。恭親王一再催促,並派人取來銀子作為賞金。孫菊仙當時在座,假裝與演員開玩笑說:“你們好好地擼,擼完了,王爺不但賞給你們銀子,還會賞給你們一帖膏藥。”恭親王聽出言外之意,於是大笑而作罷。
新舊太公
辛鬱,唐代管城(今河南鄭州市)人。他曾經名叫“太公”,二十歲左右時,在皇帝的行宮巧遇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問他:“你是誰?”辛鬱回答:“我是辛太公。”
太宗誤聽作“新太公”,覺此人出語不凡,又問:“你比舊太公如何?”辛鬱知道太宗聽錯了,將自己的“辛”聽作“新”,並與西周太師薑太公相比。忙說:“舊太公直到八十歲,才遇見周文王;而我今年剛十八歲,便遇見了陛下,相比之下,我比他強多了。”太宗聽了大喜。
因疲而臥
庾亮,字元規,東晉時曾任中書令、鎮西將軍之職。一日,他去寺廟遊覽,見有一尊渾樸精致的銅鑄臥佛像,便風趣地說:
“佛之所以臥,分明是因忙於引渡眾生而疲勞了。”過了幾天,法暢來拜訪庾亮,手中所執佛塵製作精巧而雅致,庾亮故意問道:“你拿的這柄拂塵如此精致,怎麼才能長期保存在自己手中?”暢笑著說:“這很簡單,廉潔的人不會向我索求,貪心的人,我又不會給他,這樣便能保存在自己手中了。”
誘你出屋
朱古民喜歡開玩笑。這天,他去好友湯某家中。湯某說:“你一向足智多謀,現在我坐在屋裏,你能把我騙到門外去站著嗎?”朱古民想了一想,說:“外麵很冷,你一定不肯出來。假如你先站到室外去,我倒可以用屋裏享受來引誘你,到時你一定會聽從的。”湯某不知是計,覺得朱古民說得有道理,便信了這話,起身走到室外站好,對朱古民說:“看你怎樣誘我進屋去!”朱古民拍手笑道:“我已經把你騙出屋子了。”
赤日當頭
根據所姓之字的意義巧妙搭配相連貫的字為名,屬“以姓連名”法,可使姓名產生一種特殊的涵義。明代福建才子江中立之名即此:立於江中者,砥柱也。有年,他赴京應考,途中恰遇永樂皇帝微服出巡。帝問其名,答曰:“江中立。”
帝開玩笑說:“既是江中立,緣何得身幹?”江中立當即對道:
“赤日當頭照,身幹有何難?”永樂皇帝以為對方將他喻為普照大地的“赤日”,龍顏大悅,後欽賜江中立為狀元。
天的姓氏
北齊高祖曾召集儒生來開辯論會,相互提問題,相互答辯。
石動筩最後到會,他問儒學博士:“先生,天姓什麼?”博士說:
“天姓高。”動莆說:“‘天子姓高,天必姓高’這是嚼人家的舌根子,曾有一位蜀國的大臣叫秦宓,因他的國君姓劉,就說天也姓劉。如今,我們北齊的皇上姓高,你就說天也姓高。其實這說法並不新鮮。在正統的經文上,曾提到天的姓,先生可引經文,不必借用這種舊的無據之說。”博士說:“我不知道哪部經書上記載有天的姓?”動筩說:“先生根本不讀書,連《孝經》都好像不知道。
先生可曾看到《孝經》上說:‘父子之道,天性也’。這豈不是天姓?”高祖聽了大笑。
柳芳
唐開元年間,李幼奇為了追求柳芳,曾對柳芳念他做的百韻詩。他一念柳芳就記下了,一字不差地寫在牆上,還對李說:“這是我作的詩嘛!”李十分驚奇,麵帶不平之色。過了很久,柳才慢慢說:“我是同你開玩笑哩!這詩的確是你剛才念的。”於是請李再讀他寫的文章,都是隻讀一遍柳便能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