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贏州饒陽縣令竇知範十分貪婪。本縣有個村長死後,竇知範便召集全縣各村村長及死者親朋好友二百餘人募捐,聲稱要為死者造像,各捐錢一貫,得二百餘貫。得錢後,竇知範馬上說:
“這村長正在地下受罪,陰間欺他是新死鬼,我們必須救急。現在我已造好一座像,就用它先來代替,可免除他的苦難。”說完從袖中拿出一座像,僅五寸長。大家知道受騙,叫苦不迭。
東昏侯
雍州刺史蕭衍,乘齊內亂,起兵攻齊帝東昏侯,在建業(今南京)城外築起包圍圈,斷絕外援,情況萬分緊急。謀士向東昏侯獻策,要動用後堂儲藏著的數百具厚木板,用作守城的城具,東昏侯仍吝嗇不改,說:“這些都是用來做殿堂的材料,動不得!”最後將士離心,東昏侯被蕭衍所殺,齊滅。
生了“錢癆”
嚴嵩父子貪得無厭,受賄更是無數。父子商定,凡積財滿百萬,便置酒舉辦一次慶祝宴會,大約五次宴會已過,嚴嵩父子貪物之心更甚,搜刮民財凶狠至極。京城裏的人提起嚴嵩父子,便會氣憤地稱他們是生了“錢癆”。
心似鉤子
有人對朋友說:“天下之人,誰的心也沒有我正直。”朋友點點頭說:“你的心又正直,隻是多了一個尖兒,像錐子一樣,總想刺人家的腦袋。”那人不高興地說:“我的心即使是個錐子,也比你的心強。”朋友不服氣地說:“何以見得?”那人說:“你的心好像錐子又轉了個彎,成了鉤子,天天隻想鉤人的骨髓。”
計高一籌
兩個廟祝談起怎樣分配香油錢。一個說:“我在屋子中間放一張桌子,拿錢向桌上擲去,落在桌上的歸菩薩,落在地上的歸我。”
另一個說:“我的方法不同。我把錢擲向天花板,菩薩收去的歸菩薩,掉在地上的歸我。”
隻缺日月
某公喜歡誇耀自己富有,說:“我什麼也不缺。”接著伸出個指頭,接著說:“缺少的隻是太陽和月亮。”話剛完,仆人來報告:“廚房裏一點兒柴草都沒有了。”於是,他再伸出一個指頭,說:“缺少的是太陽,月亮和柴草。”
四盡
南朝梁人魚弘,性極侈靡,侍妾百餘人,車馬服玩,皆為一時之首。他曆任南樵、盱眙、競陵、永寧、新興諸郡太守,曾恬不知恥地對人說:“我做郡守有一特色,即為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麋鹿盡,田中米穀盡,村裏百姓盡。”
井裏沒有酒糟
王老太開了一家酒店,以賣酒為業。有個道士,常常吃了酒不付錢。後來,道士對她說:“為了報答你,給你掘口井吧!”掘完畢,道士就離開了。誰知井水比酒的味道還要醇厚。從此,王老太就不再釀酒,隻拿井水當酒賣。三年便賺了大錢。一天,道士忽然返回,問她道:“酒好嗎?”王老太答道:“好是好,隻是沒糟,不能養豬!”道士笑了笑,題了一首詞在牆上:“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當酒賣,還說豬無糟!”道士走了,井裏也不再有水了。
牛的兒子
祭祀聖人孔子所用的牛,先是由典吏(知縣的屬官)向它行禮,然後殺死。有一次祭祀孔子,典吏向牛跪拜,那牛左右觀望,很是洋洋得意,對牛群說:“今天我才知道做牛的快樂,居然官人也向我跪拜。”牛群羨慕不已。過了一會兒,有人牽了它走向刑場,那牛大為懊悔道:“我今天才知道無緣無故獲得非常的幸福,一定有非常的災禍緊隨而來。”牛群也相互議論道:“想來那個當官的定是這牛的兒子,因為知道他老子要殺頭了,所以先在法場祭拜它。”
無用之輩
夜叉造反,龍王命令大將興兵問罪,還召募身穿盔甲的新兵若幹。於是,龜、鱉、黿、鼉等,都應招而出。龍王檢閱軍隊,高興地說:“這樣的軍威足夠殲滅那些叛逆的小妖魔了!”等到擺下戰場時,烏龜先縮進頭頸,拖著尾巴臨陣逃跑了。龍王軍隊大敗。龍王歎息道:“我看他們都身穿盔甲,以為披上堅甲的自能手執武器英勇殺敵,想不到卻是一班喪師辱國的無用東西!”
王八罵人
某官口才鋒利,某郡守更是目空一切,主動與某官鬥嘴,兩不相讓。一天,某官給郡守諷刺挖苦了一頓,十分難堪。郡守洋洋得意地說:“我素來聽說你擅長說俏皮話,為什麼不說些博取一笑?”某官假意說:
“不敢。”郡守一再催促,某官就說:“有個鄉下人,一天,忽然想進城去遊玩,聽人說開城門有‘大開門’、‘半開門’的分別。進得城去,見一個人家大門半掩,就推門進去,坐下來解下腰裏的褡褳,叫喚‘錢樹子’。主人聽了怒罵不已,還要揮拳教訓他。他驚駭地逃了出來,頭腦昏沉沉,也不知是什麼緣故,詢問路人道:‘剛才罵人的是王八嗎?”’
王吃香櫞
梁王嚐遍了北方水果,隻是不知南方有什麼好吃的鮮果,便派人去吳國訪求。吳人送上一筐橘子,梁王吃了,覺得味道很鮮美,便派人再次到吳地尋找其他鮮果。吳國人又把蜜柑給他,梁王吃了,覺得比橘子更好。於是判斷,吳國一定還有更好的果子,便派人去吳地境中察訪。一天,使者聞到香味,抬頭隻見黃澄澄的大果子壓彎了枝頭,便走進一家討嚐。主人笑著介紹了香櫞的名稱和中看、中聞、不中吃的特點,使者以為哄騙他。回報梁王,梁王便正式派出使臣去吳國求取香櫞。吳王再三解釋香櫞的特點,而使臣非要香櫞不可,吳王隻得給他一筐。
使臣速速趕回梁國,獻上香櫞,大殿裏頓時香氣四溢,梁王一見又大又黃的香櫞,眉開眼笑,急忙剝了一隻,大大地咬了一口。這一下酸壞了梁王,連眼淚都流出來了!
天有公道
一次,袁中郎同客人聚會,談到自己小兒生病被醫治壞。客人說:“我常常想,鄉裏有個能治小兒病的某某,沒有子孫而斷了後;一個常常治壞小兒的庸醫某某,偏偏多子多孫。老天爺的公道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