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溫順、姿容可掬、行動逗人喜愛的大熊貓是人們最喜愛的野生動物之一。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有時,它也會開一次“齋”,捕抓箭竹林裏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大熊貓沒用固定巢穴,它們通常是邊走邊吃。喜歡單獨活動,四處悠蕩,走累了就在大樹下或竹林內臥睡。視覺較差,行動緩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並能泅渡湍急的河溪。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中國西部的高山深穀稠密的竹林叢中,過著神秘的“隱士”生活,而且還常常做一些令人捧腹的傻事——喝水喝到醉倒。原來,大熊貓在喝水的時候,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還以為又來了一個同伴跟它搶水喝,於是就拚命地喝起來。喝著喝著,自己就被脹得昏昏沉沉的,就像喝醉酒一樣,是不是傻的可愛呢?
盡管大熊貓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裏,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
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盡管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曆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當然,大熊貓要繼續生存下去,還必須有人類的真誠愛護和精心管理。
劍齒虎:一百萬年霸主的滅絕
清晨,森林很安靜,陽光輕柔地透過枝葉灑入林中,動物們大部分都剛從睡夢中醒來,一切顯得那樣平和。但這平靜隨著一陣巨大的嘯聲而被打破,森林漸漸被緊張的氣氛所籠罩。動物們都停止了腳步,大家都知道這嘯聲的來源凶猛無比,力大無窮。保護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逃走,於是,大家聚到一起拚命地奔逃。它,巨大嘯聲的發出者,就是世界上極為凶猛的食肉動物——劍齒虎。
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
劍齒虎笨重身軀表明,它是個孤獨的伏擊殺手。劍齒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對獠牙,它是如何利用它們捕殺獵物的,對此,人們卻知之甚少。
一百多萬年來,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劍齒虎卻突然不得不麵對滅絕的危險。拉布裏亞瀝青坑的化石顯示,那場災難威脅到了許多物種。許多動物都和劍齒虎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
在冰河時期,這裏曾是一片森林,而且氣候比現在還要寒冷、潮濕。當時索諾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區都是被鬆樹、檜樹和橡樹覆蓋的森林。那時,鬆樹林和橡樹林正逐漸消失,地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並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所以,從那時候起,美國西南部以及加州南部就變得越來越熱,氣候也越來越幹燥,原來的植被逐漸被沙漠植被所取代。
氣候變化後,北美羚羊、野牛為什麼能夠留下來?植物的變化是否與劍齒虎等食肉動物的滅絕有關呢?
在北美,雖然這裏的長毛象、乳齒象還有馬都消失了。但是其他動物,例如北美羚羊、野牛等許許多多動物都活了下來,而且不斷地繁殖、擴張,非常適應新環境。
500年前,直到西班牙征服者的到來,北美才又出現了馬群。科學家們通過觀察馬的糞便,發現它們裏麵的植物纖維粗了許多。這說明,與馬這些隻有一個胃的動物相比,反芻動物,例如水牛,能從植物中吸收更多的養分。隨著植物種類和營養價值的改變,反芻動物在演化過程中似乎確立了先天優勢。
當一個地區的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時,很可能會引發某種危機。於是,那些像野牛一樣能夠充分吸收營養的動物就活了下來,而那些能力稍差的動物就隻有死路一條,例如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