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世界各地把“美人魚”與海牛聯係起來。這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就海牛的長相實在算不上標致,甚至還有些醜陋。哥倫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記中寫到:

“美人魚”不像寓言中描寫的那麼惹人喜愛。它有兩隻深陷的小眼,沒有耳輪,偌大的鼻子連著上唇,隆然鼓起,兩隻可以閉合的鼻孔位於頂端;下唇內斂,嘴邊生著稀疏的短髭。前身兩側各有手臂似的前肢一條,頂端外側尚有指甲,與大象相似,但也無任何用處。後肢退化,肥大的身軀向後漸漸收小,末端有一似魚尾鰭的扁平尾巴。

哥倫布的詮釋顯然不能消除人們對“美人魚”的向往。因為有人親眼看到海麵上海牛的行蹤,美妙絕倫。許多目擊者和有關記載對美人魚的描述大致相同:美發披肩,目光安詳,裸露上身,下身是披滿魚鱗的魚尾,將上半身浮在水麵上,用手臂懷抱嬰兒哺乳。1974年,蘇格蘭的一位教師威廉·馬龍在海灘散步時突然海中出現了一個“美女躍出水麵”,她在水中遊了5分鍾,還向他深情一瞥,然後消失在大海中。

海邊這道美麗的風景,盡管難得一見,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一飽眼福。在非洲和北美一些地區的水手忌諱出海時撞見“美人魚”,認為是不祥之兆。因為“美人魚”能吸引了水手的注意力,致使船觸礁而沉。

後來,在白令海域,隨著無齒海牛的滅絕,“美人魚”早已成了一個神話。

無齒海牛的滅絕是人與大自然合唱中動物的一次無奈謝幕,也是人類的一次自我褻瀆。

非狗非鼠非虎非狼的袋狼

塔斯馬尼亞島位於澳大利亞的南麵,那裏是“世界的盡頭”,大自然主宰著一切。它是澳大利亞最小的州,這裏連綿的丘陵,山穀,高原,火山和陡峭的海岸,讓人聯想到從前的英格蘭阿根廷的帕姆帕草原和南非草原。

50年前的一天,澳大利亞的兩個漁民莫瑟和湯姆森又來到塔斯馬尼亞沿海捕魚。這裏是他們常來的地方,海岸美麗的風景和豐盛的漁業資源吸引著他們。他們像往常一樣,在離海岸不遠的地方搭起了帳篷。

天黑了下來,白天的疲勞使他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朦朦朧朧中,湯姆森突然聽到一種奇怪的聲音——一隻動物在翻弄外麵存放魚餌的簍子。

湯姆森忙把莫瑟叫醒,他們悄悄從床上下來。莫瑟隨手抓起一塊劈柴,在帳篷口向外觀望。黑暗中,他們隱約看到簍子邊有一隻大野獸的影子。莫瑟一個箭步衝出去,掄起劈柴向野獸砸去。這隻被驚嚇的野獸瞬間便逃之夭夭。

第二天清晨,兩位漁民在離帳篷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隻受傷的雄獸。憑著多年的狩獵經驗,他們斷定這是一頭袋狼。袋狼發現了他們,就馬上跑掉了。這讓他們很奇怪,因為他們知道袋狼在十多年前就已從塔斯馬尼亞消失了。

這兩位漁民為了證實這頭野獸是不是袋狼,就將帶血的劈柴送到動物專家那裏鑒定。經專家鑒定,這些毛和血毫無疑問是屬於袋狼的,然而他們卻再也找不到這隻來去匆匆的袋狼了。

塔斯馬尼亞袋狼是一種很古老的動物,是塔斯馬尼亞地區特有的動物,因而得名。塔斯馬尼亞袋狼是一種很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齒來看,它的確是狼。可是,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狗一樣用四肢奔跑,也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由於這隻動物有著其他種類動物的特征,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因此當地人稱它是澳大利亞的“四不像”:頭似狼而非狼,尾似袋鼠而非袋鼠,斑紋似虎而非虎,開口向後的育兒袋似負鼠而非負鼠。

塔斯馬尼亞袋狼生活在樹林較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一旦有人來到它們的生存地,它們馬上就會躲到森林的深處去。袋狼主要捕食袋鼠和鳥類。白天進洞休息,夜晚或黃昏覓食。袋狼的顎骨像蛇一樣分為兩段張開,它們會一下子就將獵物的頭咬碎。它們往往單獨行動,奔跑的速度並不快,但它們會窮追不舍,直到獵物筋疲力盡為止。

在19世紀,當塔斯馬尼亞地區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業時,由於塔斯馬尼亞袋狼的存在嚴重威脅著家畜,因此塔斯馬尼亞袋狼就一批又一批的倒在了獵人的黑洞洞的槍口下。到了1914年,塔斯馬尼亞袋狼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最後一隻塔斯馬尼亞袋狼被射殺,它終於永遠地從我們的視覺中消失了。

捕魚能手——僧海豹

在碧波蕩漾的太平洋中部,有一個碧玉般的小島,叫尼豪島。這是一個牧場島,僧海豹就在這個島的沙灘上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