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複。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複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仰天悲嘯的北極熊
北極熊是北極地區最大的食肉動物,因此也就是北極當然的主宰。如同企鵝是南極的象征一樣,北極的代表就是北極熊了。
北極熊全身披著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腳掌亦是如此,僅鼻頭一點黑。而且其毛的結構極其複雜,裏麵中空,起著極好的保溫隔熱作用。因此,北極熊在浮冰上可以輕鬆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擔心北極的嚴寒。北極熊的體形呈流線型,善遊泳,熊掌寬大猶如雙槳,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裏,它可以用兩條前腿奮力前劃,後腿並在一起,掌握著前進的方向,起著舵的作用,一口氣可以暢遊四五十公裏。北極熊爪如鐵鉤,熊牙鋒利無比,它的前掌一撲,便可以將人的頭顱打得粉碎,身首異處。北極熊奔跑起來,風馳電掣,但並不能持續太久,隻進行短距離衝刺。所以如果你在北極遭到了北極熊的攻擊,你可以跟它商量進行長跑比賽,這樣北極熊必敗無疑。
每當春天和初夏,成群結隊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曬太陽時。北極熊會仔細地觀察獵物,然後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勢,一步步地向海豹靠近。當行至有效捕程內,北極熊則猶如離弦之箭,猛衝過去。盡管海豹時刻小心謹慎,但等發現為時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拍下來,頓時腦漿塗地。
在冬天,北極熊又會以驚人的耐力連續幾小時在冰蓋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貫注,一動不動,猶如雪堆般,並會用掌將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氣味和呼吸聲將海豹嚇跑。當千呼萬喚的海豹稍一露頭,“恭候”多時的北極熊便會以極快的速度,朝著海豹的頭部猛擊一掌,可憐的海豹尚未弄清發生了什麼事情,便腦花四濺,一命嗚呼。
對於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極熊也有一套對付的方法。它會發揮自己遊泳的專長,悄無聲息地從水中秘密接近海豹,有時它還會推動一塊浮冰作掩護。捕到海豹後,便會美餐一頓,然後揚長而去。北極熊的聰明之處還在於,在遊泳途中若遇到海豹,它會無動於衷,猶如視而不見。因它深知,在水中,它絕不是海豹的對手,與其拚死拚活地決鬥一場,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不如放海豹一馬,也不消耗自己的體力。
北極熊出現的曆史並不長,它們和棕熊的親緣關係非常近,可能是在大約20萬-50萬年前從棕熊分化出來的。因為它們的祖先像絕大多數的熊一樣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極熊進化出來後就在北極生存了下來。
北極地區的土著人,對北極熊十分尊重和崇拜,但他們仍然捕殺北極熊。據說,在古代,愛斯基摩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習慣:人死之後,或者病殘者,均會被送到北極熊經常出沒的荒野。在那裏,他們正襟危坐,等待著北極熊來吃。因為他們懂得,隻有北極熊生存下去,他們的子孫後代才會有北極熊可捕獲,才可得到足夠的食物,從而能得以生存下去。在北極地區的土著人捕到北極熊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比如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為了慶賀捕到北極熊,常跳起“熊舞”;最特別的是,西伯利亞的愛斯基摩人在肢解北極熊時,先取出心髒,然後切成碎塊,拋向身後,以超度北極熊的亡靈,因此北極熊的數量越來越少。
惟一能夠飛翔的獸類——關島大蝙蝠
1944年的太平洋戰爭,美國陸軍在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的掩護下登上塞班島和關島,繼而徹底占領馬裏亞納群島,從而切斷日本本土與南太平洋諸島的海上交通線,並為收複菲律賓以及對日本本土實施遠程轟炸創造條件。
太平洋戰爭後,關島成為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名氣飆升。使關島聞名遐邇的還有它的優越的自然風光以及一種島上的奇特動物——關島大蝙蝠。
蝙蝠類是惟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而關島大蝙蝠是空中飛行的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一種,就像一隻家雞那麼大。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比鳥類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們支撐起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