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沙漠中的動物來說,生存就是永不停息的鬥爭。白天,天氣熱得使人無法忍受,大風將空氣中僅存的一點點水分都帶走了;夜晚,寒冷則又代替了炎熱。動物們要想適應這樣變化多端的自然環境,就必須進化出一係列的特征:它們身體的顏色很淺,以便能反射太陽的光熱;耳朵大大的,並且密布血管,有助於降低血液的溫度。它們還要習慣在晚間活動,以防止脫水。但是,即使適應性再強的動物,在一定的時間內也必須喝足水。
阿拉伯大羚羊就是一種適應性超強的動物,在非洲南部的大沙漠中,沒有任何動物的適應性能與大羚羊相比,它能從所吃的植物中汲取水分。大羚羊主要在晚間進食,這是因為白天植物的莖、葉等從空氣中吸收的水分較少,而在夜晚,氣溫下降以後,它們所吸收的水分相對的要增加很多。同時,大羚羊的身體也具有儲存水分的能力,因而它們能夠堅持很長時間不喝水。
大多數動物同人一樣,體溫一旦超過38℃,就會流汗;當體溫超過42℃時,就會死亡,但大羚羊則在體溫達到45℃時,仍能存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大羚羊的腦下有大量的血管和毛細血管網,當體溫超過42℃時,它們就開始噴氣。流經嘴唇、舌頭、喉嚨的血液降了溫,經毛細血管網進入大腦血管,因此敏感的腦組織就不會受到高溫的侵害了。
在一天最炎熱的那幾個小時中,阿拉伯大羚羊會來到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帶。雖然這裏沒有樹木、草叢,也沒有陰涼,但是在這些平地上,白沙能夠反射太陽的光線和熱量。相比較,這裏的溫度則是最低的。
大羚羊身體的顏色對它們的抗熱也有幫助。當它們趴下的時候,就將自己身體上顏色深的部位掩蓋住了。這樣,在沙地上,大羚羊和地麵的白沙就融為一體了,因而能防禦敵害的襲擊。大羚羊還有一項過人的本領呢!那就是:它們能夠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風沙的進攻,在陽光下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雖然阿拉伯大羚羊對熱帶沙漠的適應能力超強,但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大羚羊的數量在逐年減少。1972年,阿拉伯地區的最後一隻野生大羚羊也被捕殺掉了。因此,阿拉伯大羚羊這一物種被公認已經滅絕。1980年,阿拉伯國家從美國引進了10隻羚羊,先是進行人工飼養,然後放歸野外。現在,在阿拉伯地區,大羚羊的數量又開始上升了,但可惜的是,這已不是原始的阿拉伯大羚羊了!
漂泊的中國精靈——麋鹿
中國曆史小說《封神榜》中所描寫的薑太公的坐騎是“四不像”,你知道這個“四不像”是什麼東西嗎?它就是麋鹿。
麋鹿是一種長相很奇怪的動物:它的麵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故俗稱“四不像”。它曾是一個繁盛的物種,也是中國的特產動物。它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幹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頭大,嘴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麵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鏽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麋鹿喜歡在溫暖濕潤的沼澤地帶生活,嫩草和各種水生植物是它們喜愛的食物。雄麋鹿渾身是寶。麋鹿茸是上好的中藥材。
大約從200萬年前開始,中國遼寧以南的東部廣大地區,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隨著森林的破壞,麋鹿生存的地盤逐步縮小。
1865年深秋的一天,一個叫讓·皮埃爾·阿曼德·大衛的法國動物學家(也是一位神父)在北京南郊考察,看見了這種奇獸,滿懷好奇,便在寒冷的夜晚用20兩紋銀買通了看守獵苑的衛兵,獲得兩張麋鹿皮和頭骨。
他把這些標本送到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鑒定,發現它是沒有做過科學記錄的世界珍獸。興奮不已的大衛立即把這些標本展出,引起世界震驚。從此麋鹿的英文名字叫做“大衛神父鹿”。
此後的十多年間,中國的麋鹿被英、法、德、比等國外交官和傳教士或明索,或暗購,先後運出去很多頭,分布養在歐洲各國動物園裏供人觀賞。由於1894年永定河發大水,衝垮了皇家獵苑的圍欄,使許多麋鹿逃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使世上僅存的野生麋鹿群在中國的土地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