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之作,向無定例。從文體上講,作者將本書定位於“長篇報告”、“長篇傳記性質的報告文學”,書名又是《我心目中的黃如論》,是嚴肅而又恰當的。作為真正的報告,它的基本內容具有新聞報道一樣的真實性,尤其是對黃如論重要經曆包括他在重要曆史關頭所作的政治選擇的描寫、對世紀金源集團的種種業績和向國家交納稅費的描寫、對黃如論慈善捐助的項目和數量的描寫等,都有第一手資料和堅實的數據作支撐,經得起與事實本身的嚴格對照。更難能可貴的是,一本長達三十多萬字的寫民企老板的傳記既不渲染所謂“秘聞”,也不寫什麼風流逸事,著力凸現的全是黃如論的經商之道、政治選擇和慈善行為。這種真正的曆史美學品格使它從根本上與那些名為傳記實則胡編亂捧、趣味低下的作品劃清了界限,更不會惹上最近發生的艾麗西斯?德雷克的《美麗的墮落:20世紀70年代巴黎的時尚、天才與榮耀》被控侵犯隱私權和嚴重失實之類的官司。同時,既然是報告文學,它又必須發揮文學的優勢,尋找藝術創造的空間。因此在保證其嚴格的真實性的前提下,作者在具體表現方法上又借鑒小說的筆法來進行心理分析,增強作品的故事性和典型性,運用影視劇蒙太奇、搖鏡頭的方法實現敘事的跳躍和自由流轉,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如此等等。這種一體多樣的寫法既嚴肅、莊重,又搖曳多姿、引人人勝。
特別值得提出的,全書敘事運用得最多、最成功的寫法是作者王朝柱和傳主黃如論的直接對話。這種對話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是用對話帶出了黃如論人生經曆的主要內容,省去了那些容易落入流水賬式的平淡敘述,二是用對話講清了世紀金源集團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關節點,避免了對企業發展的一般過程性敘述;三是突出和強調了作者所要著重探討的重點課題,防止了平均用力的毛病;四是在對話中可以直逼被提問者的心路曆程,追求一種心理的深刻。黃如論和王朝柱都是真正的男子漢和充滿霸氣的強者,都有著不怕挑戰、寧折不彎的性格,王朝柱不會因為是朋友在提問中就變得心軟,黃如論也不會因為是兄弟在論辯中就收斂其鋒芒。我們從書中看到,兩人之間的許多對話,諸如關於怎樣看待學曆和人才的對話,關於黃如論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和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對話,關於“龍柱”和五龍噴水的象征意味的對話,關於“靠山”的對話,關於談判藝術的對話,關於經商與政治關係的對話,關於如何處理親屬在企業中犯規的對話,關於既要幫助鄉親脫貧又不做散財童子的對話,提問和論辯中都是直逼靈魂深處,碰得火星四濺。王朝柱在提問、審視黃如論,黃如論也在反問、審視王朝柱。這不是一般的問答,而是對一個人的靈魂的拷問,是兩個強者的靈魂的相互審視和激情碰撞,讀來令人感到心靈的震撼。人所共知,上述對話中的有些課題屬當代我國的前沿性課題,從實踐到理論、從底層到上層都有著不同主張甚至尖銳分歧,《我心目中的黃如論》的創作卻迎難而上,硬是將實踐和理論上的一大難點變成了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實在可喜可賀。
作為一本寫當代民營企業家的傳記,《我心目中的黃如論》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通過對黃如論的描寫和評述,為我們揭示出了一條真正能通向成功的經商之道。黃如論出身寒門又無靠山,為何能在不可勝數的民營企業家中脫穎而出?他的企業為什麼能持續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什麼經曆那麼多風浪他都能越做越強?他為什麼能多次名列“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的榜首?書中寫得很實在也很清楚:一,他堅持誠信為本,有舍有得。對顧客講誠信,對員工也講誠信,越是困難中就越講誠信。二,他堅守生財有道,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從來不玩空手道、買空賣空,努力用人格操守去贏得客戶和市場。三,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他善於在調査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科學預測,大膽地出奇製勝。四,他能辯證地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在開發和經營中以獨出心裁的文化內涵增強競爭力。五,不忘報恩社會,堅守“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信念,在企業做大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大了造福社會的貢獻。黃如論的這種經商之道,如王朝柱評述的那樣,它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吸收了當代世界經營管理與文明發展的新鮮經驗,更是在他長期經商實踐中形成和驗證的。對比那些靠炒作而楓紅一時的企業來說,對比那些信奉“市場經濟無道德”、一心發大財卻又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老板們來說,世紀金源集團的持續大發展和黃如論向國家交納的上百億稅費、向社會捐建的一百多所學校和多項救災扶貧助弱基金是一道真正靚麗的風景線,也是對當代商道爭辯的有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