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黃如論先生有兩個大的動作,那就是礦業開發和旅遊地產開發。這樣一來,“世紀金源集團”就產業規模和內在的容量而言,已經形成了“房地產開發、星級大飯店、大型購物中心、金融資本運作、礦業開發和物業管理”六大支柱產業。

據我所知,黃如論先生在原四大支柱產業取得輝煌業績的基礎上,“根據對國家發展形勢的分析與判斷,結合我們打造百年企業的實際需要,去年(2007年)又戰略性地進軍礦業開發,為集團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注人了活力”。2008年3月25日,黃如論先生明確提出礦業開發已經成為“世紀金源集團”的另外一大支柱產業。

首先,黃如論先生從社會發展和國情實際出發,堅定地認為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社會對資源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而中國又恰恰是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說到今年我國中南部地區發生冰雪災害,造成大規模停電的時候,他曾無限感慨地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發電廠缺少燃煤造成的。另外,全國油價也在持續上揚,這反映出當前經濟大環境下石油儲備和供應的緊缺。”

“建築行業也會受到影響吧?”我問道。

“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比如鋼筋,去年每噸是3000多元,現在已經漲到5000多元。結果,房地產商一定會把鋼筋漲價的費用轉嫁到老百姓的頭上。換句話說,樓房價格也就必然會向上攀升。”黃如論先生說罷深深地吸了一口香煙,有些沉重地說,“隨著社會發展對各類資源需求的增加,資源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將日益加劇,資源的利潤空間也將越來越大。”

我已經全然明白了!“世紀金源集團”對礦業的投資,“正是基於對資源未來需求狀況的前瞻性把握,並以此作為集團發展的新契機和新戰略,這對企業今後占據市場主動、贏得長足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此,我不得不佩服黃如論先生所具有的這種戰略目光。

其次,黃如論先生認為“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礦業投資的回報周期長遠且穩定,有利於塑成安定的企業經營環境。隻要能得到國家的批準,我們就可以合法開采和加工,經營時間可達十幾年甚至上百年,這是房地產業所不具備的”。同時,於國於民也都有極大的好處。

為此,黃如論先生采用控股收購“華僑大廈”的模式,在雲南省騰衝收購一家私營采礦企業,按照“世紀金源集團”的操作模式加以改組,從這半年多的態勢來看,整體發展是非常順利的。在2008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黃如論先生向有關人員通報:

“在騰衝,我們將開采出來的鐵精粉出售給昆鋼集團,開始是每噸600元,現在已是900元,以後可能還會更高。我們原來預測今年可實現利潤3億元,現在預計可達4億元,兩三年之後我們即可收回全部投資成本。”

黃如論先生為了把礦業開發做大,他又出巨資三千多萬元,“對13個礦的儲量進行了全麵摸底,探明礦石總儲量為1億噸,每個礦的可開采年限都在50年左右,而且從目前情況看來,這些鐵礦裏伴生有銅、鋅、鉛以及稀有的鎳,一共五種成分,產品種類豐富,利潤高。我們現在的生產能力是一年100萬噸,明年達150萬噸,後年可提高到200萬噸。即使按照200萬噸計算,1億噸的儲量也可足足開采50年。”說到此處,他信心百倍地說:

“這樣一來,我們整個集團可以保持良好而穩定的收益,為各項投資創造充裕的資金支持。對員工而言,小則礦業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得到長期保障,大則整個集團的幹部員工也可在市場出現波動時,依靠企業整體收益的穩定而得到良好的保障。”

“您對礦業開發還有什麼更大膽的設想?”我問道。

“集團董事局已經作出決定,在騰衝礦業的基礎上,今年再投資7億元用於礦業公司的收購和兼並。同時,還計劃在普洱地麵上再開金礦和鎳礦,逐步形成以雲南為中心的礦業投資布局,不斷擴大規模和礦種,以多方位、多礦種的發展,實現做強做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