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一些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例:母親因為生病沒有做飯,孩子回來卻不甚關心,拿了家裏的錢去外麵吃。兒子放學回家看到一桌子的菜,便不聞不問一掃而光。家長回來問他怎麼不等父母一起吃,兒子說:“我餓了,管不了那麼多。”因為父母的幾句批評,一女生連續幾天把自己反鎖在屋裏,並以絕食抗議。幾乎所有的父母在忙碌了一天之後,都心甘情願地為孩子洗衣服,哪怕是小到一雙襪子。……為人父母者都太過仁慈,他們總是以無邊的寬容來對待孩子任性的行為和錯誤,他們總是在想: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會懂事。殊不知,這種寬容在孩子那裏往往被誤解為縱容,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這種寬容卻不思悔改,於是,孩子的思想行為非但沒改觀,反而愈演愈烈。所以,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視對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樣,作為子女,也不能因為自己小就我行我素,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沒有感恩之心。年齡小並不是無知的理由。孔融讓梨時才六七歲,緹縈救父時還是個小女孩,木蘭代父從軍也不過十七八歲。被評為四川省“最佳孝星”的史小娟同學,十三歲就挑起了侍父養家的重擔,還有背著父親去上學的兒子……這些都是少年人的榜樣。現在的孩子們,接受著最好的教育,備受社會的關注,父母更是對其疼愛有加,但大多數人卻坦然受之,不知感恩與回報。這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年少並不等於無知,這一認知必須同時深入到家長和孩子心裏,讓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思想上達成共識。一個幼兒園在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時,讓孩子每人畫一幅畫,用手中的筆來表示對爸爸媽媽的愛,並在畫的旁邊寫上一句自己最想說的話。老師把每一張畫都寄給了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畫很簡單,也很粗糙,充滿了稚嫩的童真。家長看到畫裏的自己正在給孩子講故事、修玩具,和孩子一起放風箏、做模型,旁邊還寫著“媽媽真偉大”“我愛你,爸爸”“謝謝你們”這樣的話,雖然很簡單又歪歪扭扭,但在父母心中,這幾個字比世界上最優秀的書法作品還珍貴。最讓他們感動的是,孩子學會了從平常的小事中感受父母的愛,真是難能可貴。感恩之心就像一粒種子,它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植入孩子心靈的土壤的。從小讓孩子懂得愛,感受愛,回報愛,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幸福。對父母懷有感恩之心,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對身邊的一切充滿感恩,隻有不吝惜愛的付出,才會在愛的回報中體驗到靈魂的富足;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一味地抱怨,而是學會去思考困難背後的另一種意義。所以,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小就無止境地寬容、遷就,這雖然是愛,但不明智;孩子也不要仗著父母的愛恃寵而驕,這樣雖然會得到一時的滿足,卻會成為一生的障礙。希望每一個孩子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都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能擁有關於愛的幸福體驗。開著的門一個女孩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厭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種種約束,在和父母的一次小衝突之後,她離開了家。她決心出人頭地,但每次滿懷希望去應聘,卻都被擋在那扇冰冷的門外麵。沒有親人的安慰與支持,很快的,她堅持不下去了。她開始變得頹廢、墮落、玩世不恭,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父母通過一切可能的方式尋找她的下落,電視、廣播、報紙……但一無所獲。很多年過去了,她偶然間發現牆上的一則小廣告。其他小廣告都被清潔工清除了,周圍還留著一些殘跡,隻有這則小廣告保留著,還被人小心地用膠布粘住翹起的一角。那上麵有她的名字,還寫著一句話:孩子,我們永遠愛你,快回家吧。於是她泣不成聲,不顧一切地向家奔去。趕回家時已經是淩晨兩點了,門口亮著一盞微弱的燈。她猶豫著,最後終於義無反顧地走進去。大門是開著的,裏屋的門也開著。一種不好的預感襲上她的心頭:難道有賊?她以最快的速度衝進父母的房間,他們都在睡覺,安然無事。麵對父母,她所有的委屈和愧疚都在心裏翻攪著,不禁放聲痛哭。父母被吵醒了,三個人抱作一團,淚水淹沒了所有的語言。後來她才知道,自從她離家以後,家裏的門就再也沒有關上過。父母的愛就是那扇開著的門,走進去會得到庇佑,走出來會無助和孤獨。這扇門永遠開著,等待受傷的心隨時回來。年少時難免犯錯,重要的是不要讓你的錯誤持續太久,不然,你會失去很多東西。記住這句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柏楊認為兒女愛父母是天生的,正如父母愛兒女。父母是孩子唯一的安慰、盼望、鼓勵、保護所和避風港,所以依偎在父母懷抱裏的孩子,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希望我們都能在風華正茂的年紀裏,學會感恩,擁有關於愛的幸福體驗。
據說愛是由上向下傾倒出來的,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遠大於子女對父母的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與父母的愛相比,他們全心地為了我們,慷慨地給予我們,溫柔地教育我們,並且深深地愛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