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銘記那無數溫暖的瞬間——體察父母的辛勞(1 / 2)

父母在賦予孩子生命的同時,自己也融進了孩子的生命中,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與成長,都是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他們一生都在奔忙,為了能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更好的學校,有更遠大的前途。他們在為子女付出的同時幾乎淡忘了自己的理想,忽略了自己曾經規劃好的生活方式。孩子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意義,這是一種沒有邊際的付出,無私、濃烈,直至生命的完結。經常聽到一些父母對別人說:“唉,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在成人的世界裏,這句話是最容易被理解和引起共鳴的。那輕輕的歎息聲裏有壓力和疲憊,但他們大多數情況下是微笑著說的,那微笑裏有心甘情願的幸福。也經常聽到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這還不都是為你好。”在孩子的世界裏,這句話卻難以理解,還時常招來反抗。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不止一次地聽到過這句話,又有誰因為這句話而深刻地自省過呢?兩代人之間缺乏理解和溝通,不僅給孩子的成長平添煩惱,而且還加深了父母的操勞,甚至,這些心血往往得不到回報。所以,全社會都在提倡感恩。要喚醒孩子感恩的心,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在幸福生活的背後,是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而這愛的背後,是父母的汗水、心血、勞累以及生活中所要承受的一切。父母之愛是堅固而且透明的,擋住了風霜雨雪卻可以讓陽光透進來。在這個美好、快樂的空間裏成長起來的孩子,應該深深地明白:我們是踩著父母的辛勞長大的,要知恩圖報,心存感激。在我們的人生路上,父母可能是陪我們時間最長的人。在這條長路上,你是否用一顆敏感的心,銘記了無數個溫暖的瞬間呢:你上學第一天,她有說不完的叮囑;你生病,他一路小跑背你去醫院,那天可能刮著風或下著雨;你第一次得獎,她笑了一整天;你高考,他頂著烈日、拿著冷飲,翹首以盼;你第一次離家,她送了又送,拉著你的手不肯鬆開;你剛工作,他拿出退休金塞給你,說:“別太為難自己”;……這一切都應該刻骨銘心。母親的鬧鍾村裏的小學有個慣例:五六年級的學生冬天要上夜校,夏天上早校。小敏到了五年級也開始上早校,並和鄰居小博說好每天早晨一起走。第一天小敏打開門,小博已經等在那裏了。“你等很久了?”小敏不好意思地問。“沒多久。”她雖然這麼說,小敏卻從她臉上看到“終於出來了”的表情。“怎麼不早叫我?”“我家沒表,不知道時間,怕太早叫你不好。我媽看天差不多亮了就叫我起來,她說她比公雞醒得還早呢。”“以後我叫你,提前十分鍾讓你洗臉、收拾書包。”說這話時小敏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家裏雖然有表但不是鬧鍾,媽媽不知看幾次表才叫醒她,為了讓她盡可能多睡會兒又不至於遲到,媽媽一定也比公雞醒得早。那年小敏用壓歲錢買了個鬧鍾給媽媽,但她很少聽到鬧鍾響,媽媽說總是忘了換電池。但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她沒有一次遲到過,也沒有一次餓著肚子去上學。到了大學,她們宿舍第一個全數通過的決議就是:買鬧鍾。習慣了每天早晨被母親呼喚的孩子,沒有鬧鍾恐怕是不行的。可第二天她們後悔了,鬧鍾的聲音實在太難聽。於是在那段習慣鬧鍾的日子裏,她們天天懷念母親的聲音。有一次她問媽媽:“你忘不了別的,怎麼總忘了給鬧鍾換電池呢?”媽媽笑了:“傻丫頭,媽是想讓你們多睡會兒。它一響,全家都醒了。”她的心像被什麼擊中了:“天天起那麼早,從來沒晚過,怎麼做到的?我們用鬧鍾都叫不醒。”“媽也有鬧鍾,在這裏。”媽媽說著指指自己的心口。她在一瞬間恍然:媽媽的鬧鍾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