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細細品味,深深感激——失落的感恩之心(1 / 1)

“男兒有至性,思親望白雲,旦夕何敢忘,父母養育恩。”這是一代名臣狄仁傑觸景生情寫下的一首詩。當時他因公事宦遊在外,見一朵白雲從家鄉的方向飄然而至,不禁想念起家中的父母。古人的“孝親”情結是非常濃厚的,這和現代人感恩之心的失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報道,說現在的大學生在校揮霍無度,沉迷於網絡和遊戲,毫不顧念家中父母。甚至還有因為父母沒給他足夠的生活費就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怪事”。中小學生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飯隻能做自己愛吃的,電視節目隻能看自己喜歡看的,出去玩也隻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一切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渾然沒有注意到父母在勞累了一天之後,臉上那疲憊的神情,沒有一句噓寒問暖的關切,也沒有遞一杯熱茶的體貼。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不再覺得別人為我們做的事情是值得感激的,甚至連父母的愛也置若罔聞,連愛父母的心也變得遲鈍。感恩已被芸芸眾生遺忘,丟進某個角落,在那裏堆積、塵封了起來。對父母感恩,這被古人稱為人之“至性”的情感,在現代人心裏的分量卻越來越輕了。我們隻在乎自己,漸漸忘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如果周圍的人不給予我們愛與支持,我們不可能永遠成功;如果整個社會隻有冷漠,我們再成功也不會幸福。拾回那顆感恩的心吧,於生活中細細品味,深深感激。懂得感恩,於是知道一粟一果的來之不易,於是懂得珍惜擁有;懂得感恩,於是體會父母養育之辛勞,於是不再冷漠和隻知索取;懂得感恩,於是領悟我們的生命,隻是自然千百次糅合的偶然一次閃耀,於是敬畏天地,檢視自己行為的得失。這樣,人才成其為人,成為智慧、優雅的萬物之靈。為了我們的存在,我們應該懂得感恩。而感恩,則從感激我們的父母開始。

梁上有雙燕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關於燕子的記憶。當天氣慢慢暖和起來的時候,燕子及時地飛回來了。它們敏捷的身影在農人的院子和田野之間穿來織去,春天就在它們的叫聲裏站穩了腳跟。下麵要講的就是一個關於燕子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豆子的家就在村邊,他做柳哨的那天,兩隻燕子飛進屋,交頭接耳地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後來它們不斷地飛進飛出,幾天以後,豆子看見一個小巧的窩已經“粘”在一根房梁上了。他每次進出都不忘抬頭看看那個燕窩,他發現好像隻有一隻燕子出去,另一隻躲在窩裏偷懶。於是豆子使勁吹著柳哨,驚得窩裏那隻燕子四處張望。奶奶說:“別鬧了,它在孵蛋。”於是豆子不在屋裏吹口哨了。又過了些日子,豆子看到兩隻燕子叼著破碎的蛋殼飛出去,他興奮地告訴家裏人“小燕子出生了”。大燕子開始一刻不停地忙碌,它們總是叼著小蟲子飛回來,落到外麵的電線上,又飛進屋裏,轉一圈兒,用翅膀拍打著窩沿兒,把頭探進去,喂完食又匆匆飛走。漸漸地,小燕子在窩裏“不安分”了,它們探著頭,張開黃色的尖嘴不住地叫。豆子數了數,一共四隻。大燕子總能準確無誤地把蟲子塞進小燕子張開的小嘴裏。豆子仰著頭問奶奶:“它們不停地飛,不累嗎?”奶奶抬頭看了看,說:“能不累嗎?把孩子養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它們可以歇會兒再去呀!”豆子仍然仰著頭。“你沒聽見那些小家夥在叫嗎?哪個當父母的忍心讓自己的孩子挨餓呀!”後來豆子看到小燕子出窩了,站在屋裏的電線上;再後來它們能在院子裏飛了。突然有一天,豆子發現小燕子們不見了。“它們去哪兒了?”豆子問奶奶。“飛走了。”“還回來嗎?”“都長大了,還回來幹什麼?”奶奶說完歎了口氣。屋裏清靜多了,兩隻大燕子也不像以前那麼忙碌了。豆子經常看到它們落在院子裏的電線上,也不交頭接耳,就那麼站著,好像在發呆。

你從“燕子的故事”裏看到了什麼呢?白居易有首詩叫《燕詩示劉叟》: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上麵的故事就是這首詩的現代版。大燕子就是我們的父母,小燕子就是我們自己。學會感恩於父母吧,不要讓自己的父母成為那兩隻“發呆的燕子”。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就像“水滴石穿”那樣執著和專注。我們也應該把握好心的方向,不管風吹浪打,永遠不偏離愛的航線,於生活中細細品味,深深感激。父母之愛與生俱來,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為人子女者,不能在習慣了承受以後不思回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是與人交往的原則,更何況是對親生父母。養育之恩重於山,深似海。有了父母的庇佑我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人子女,應該銘記父母的辛勞,遵從父母的教誨,體恤父母的苦心,學會感恩和回報。

絲絲白發兒女債,曆曆深紋歲月痕。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都無法計算出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付出了多少辛勞,但為人子女的我們應該清楚、體察、銘記,並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