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是母親的呼喚,在每一個清晨和炊煙嫋嫋的黃昏,在心靈的最深處。在我們的生命裏,母親做過我們的鬧鍾、我們的燈,還有傘,那麼,在母親的生命裏,除了孩子,我們還做過她的什麼呢?父親的路開學那天,學校裏來了一位蒼老的父親。他粗糙的手抓著一個很重的蛇皮袋,手上的骨節突出,看上去袋子很重,另一隻手拉著他那有些羞澀的女兒。入學以後女兒的節儉讓她的舍友們深深觸動,大家都想為她做些什麼。於是她們開始賣一些小東西,信封、郵票、電話卡之類,再用賺來的錢買些她最需要的送給她。轉眼兩年,其間,她隻回過一次家。假期是她最忙的時候,要做好幾份工作。大三那年那位蒼老的父親又出現在學校裏,他臉上的皺紋更深了。這次他是來送兒子上學的。父親當天就走了,像上次來送女兒一樣。女兒給父親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說她會用心讀書,會努力,會照顧弟弟。這時弟弟來了:“過幾天再寄吧,爸看不到。”“為什麼?”她問。“上次來送你二十多天才回去,爸說這次路熟,半月就能到家。他是走路回去的。”宿舍裏一點聲音都沒有,每個人都在震驚中流下眼淚。片刻後,她放聲大哭。父親的愛就像他腳下那條路,雖然不溫柔,卻堅固而漫長。記住父親腳下這條路吧,讓它成為我們生命的坐標。“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切的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集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馬克思是這樣描述父母之愛的。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不也是父母的寫照嗎?
在十八歲之前,每個人都可以說:我還沒長大。但在十八歲之前,幾乎沒有人會說:我還很無知。年少和無知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係。年少永遠不是借口,感恩也沒有年齡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