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供應鏈管理基礎(1)(1 / 3)

本章要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用戶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增加,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產品壽命縮短,產品結構日趨複雜,企業管理如何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已成為了很多學者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供應鏈管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本章介紹了供應鏈的概念和類型、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類型,分析了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及現狀,並對以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為主導的供應鏈管理進行了探討,闡述了供應鏈管理的一些理論基礎,如價值鏈理論、交易費用理論、係統工程理論等。

1.1供應鏈概述

1.1.1供應鏈的概念

供應鏈,其實就是由供應商、製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構成的物流網絡。

同一企業可能構成這個網絡的不同組成節點,但更多的情況是由不同的企業構成這個網絡中的不同節點。比如,在某個供應鏈中,同一企業可能既處在製造商、倉庫節點,又處在配送中心節點等位置。在分工較細、專業要求較高的供應鏈中,不同節點基本上由不同的企業組成。在供應鏈各成員單位間流動的原材料、在製品庫存和產成品等就構成了供應鏈上的貨物流。

供應鏈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來的。近年來,隨著全球製造業的出現,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的迅速發展,供應鏈在製造業管理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

供應鏈目前還未有統一的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生產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它是指把企業從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再傳遞到零售商和用戶的一個過程。

傳統的供應鏈概念局限於企業內部操作層次上,注重企業自身資源的利用,並沒有注意與之相關的企業。

隨著供應鏈觀念的發展,有些學者把供應鏈的概念與采購、供應管理相關聯,用來表示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得到了研究合作關係、JIT關係、精細供應、供應商行為評估和用戶滿意度等問題的學者的重視。但這樣一種關係也僅僅局限在企業與供應商之間,而且供應鏈中的各企業獨立運作,忽略了與外部供應鏈其他成員企業的聯係,往往造成企業間目標衝突。

後來,供應鏈的概念中注意了它與其他企業的聯係和供應鏈的外部環境,認為它是一個“通過鏈中不同企業的製造、組裝、分銷、零售等過程將原材料轉換成產成品,再到最終用戶的轉換過程”,這是更大範圍、更為係統的概念。例如,美國的史迪文斯(Stevens)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製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於供應的源頭,結束於消費的終點。”伊文斯(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模式。”這些定義都體現了供應鏈的完整性,考慮了供應鏈中所有成員操作的一致性。

到了最近,供應鏈的概念更加注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係,如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一切上遊企業的關係,與用戶、用戶的用戶及一切下遊企業的關係。

此時對供應鏈的認識形成了一個網鏈的概念。哈理森(Harrison)進而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采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並且將成品銷售到用戶的功能網鏈。”這些概念都同時強調供應鏈的戰略夥伴關係問題。菲利浦(Phillip)和溫德爾(Wendell)認為供應鏈中戰略夥伴關係是很重要的,通過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可以與重要的供應商和用戶更有效地開展工作。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2001]中,對供應鏈的定義是:“供應鏈(Supply Chain)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遊與下遊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我們對這個術語可以這樣來理解,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製,從采購原材料開始,製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這個定義具有以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