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生存的底線,創造永續發展可能

在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史上,史玉柱的奮鬥曆程堪稱樣板。

史玉柱說過很經典的一句話:我覺得對我們現在的中國民營企業家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於他能不能發現機遇和把握機遇,而是他能不能抵擋誘惑。這是史玉柱近20年商海浮沉中的切身體會,依靠腦白金站起來,又高調進入網遊市場。他說:“現在,我在決策任何一個項目時,都會作最壞的打算,都會先估算一下,如果發生虧損,損失會超過我淨資產的三分之一嗎?如果超過三分之一,再大的誘惑我也不幹。而在過去,我是想做什麼,就不考慮其他。”

當年巨人大廈的倒掉,使史玉柱成為“死過的人”,死過的人獲得重生之後,向別人描述死亡過程和地獄場景,自然使人信服。史玉柱的“死”,不是死在別人的進攻之下,而是死在自己的心態上。確切地說,是死在自己麵對誘惑時軟弱的抵抗力上。

在史玉柱的“死亡”過程中,兩次誘惑將他打進萬劫不複之淵。“企業沒有現金,像人沒有血液一樣,沒法生存,一個禮拜之內,‘巨人’就迅速地垮了,並欠下了兩億元的債務,從休克到死亡,過程非常短。”史玉柱說。

史玉柱遇到的第一次誘惑是多元化誘惑。史玉柱說:現在民企幾乎無一避免走多元化之路,一做大就多元化,但往往三五年就完蛋,我就這樣完蛋過一次。其中道理很簡單,領導者的知識麵、團隊的精力、企業的財力都是有限的,但機會是無窮的,現在各領域的競爭都是白熱化,企業隻有發揮最大的精力,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立足,投資不熟悉的領域一定要慎重,寧可錯過100次機會,也絕不要投錯一個項目。

史玉柱遇到的第二個誘惑是榮譽誘惑。按照史玉柱的說法,1992年決定蓋巨人大廈的時候,開始是準備蓋18層,但這個想法一閃而過,出來的方案是38層。1992年下半年一位領導來參觀,建議把樓蓋得高一點,於是設計改到54層,後來很快又改到64層。由54層到64層基於兩個因素:一是設計單位說54層改為64層對下麵基礎影響不大;二是公司想為珠海市爭光,蓋一座標誌性大廈。當時廣州想蓋全國最高的樓,設計63層,我們要超過它。1994年一位領導人來考察,公司覺得64層有點犯忌諱,幾個負責人一商量就決定把大樓改為70層。僅僅是為了虛榮,決定公司命運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兩年後,巨人集團陷入了無可挽回的困境。

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秘書長華貽芳在巨人集團出事之後,他曾寫過一首打油詩交給了史玉柱,這首打油詩的內容是:“不顧血本,渴求虛榮;惡性膨脹,人財兩空;大事不精,小事不細;如此寨主,豈能成功。”後來,史玉柱將這首打油詩掛到了辦公室的牆上。

史玉柱自我救贖成功,重新站起,在聽過了史玉柱對於過去失敗的反思之後,華貽芳又在現場送給史玉柱一首打油詩:“現代企業,大事兩樁;經濟文化,半斤八兩;既能賺錢,更會育人;如此寨主,方成好漢。”

從巨人漢卡到巨人大廈的傾覆,到腦白金、黃金搭檔的翻身,再到巨人集團紐約上市成功融資10億美元,史玉柱以自己的創業史演繹了一部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人間喜劇”。

現在,無數投資機會誘惑著史玉柱,但他都因決策委員會的反對克製住了。他坦言,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誘惑”實在太多了,一不小心,容易踩到“地雷”。

從史玉柱的艱難探索中,我們不難窺得中國私營企業發展所經曆過的陣痛,也不難知曉私營企業創業者們叢林生存的困境,這是一部凝結著的太多艱辛與教訓的成長史。

黃宏生說:“民營公司是野生的,要生存下來很辛苦。”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到強,這是每一位企業主、老板或經理人共同的願望,創業者靠著無比的勇氣和耐心、敏銳的頭腦和旺盛的鬥誌帶領企業走過創業的艱辛之路,但所有人都會麵對著一個共同的難題:如何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條件下,使自己的企業能夠生存與發展。

對此,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有過感慨:“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發達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立之初開始,還要不斷地學習,掌握各種能力。我自己從創立開始到1963年這一二十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