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曾經在2002年時說:“我從1984年創辦企業,18年間和我同台領過獎的許多知名企業家,今天回頭去看,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
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說:“市場競爭不同情弱者,生死存亡靠自己。”
孫子說:“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孫子兵法·作戰第二》)這是說:隻聽過指揮雖笨拙但追求速勝的,沒見過隻講戰術精巧而使戰爭曠日持久的。言外之意,打仗要速勝。由此推及到商業競爭上,因為競爭是企業的常態,所以企業要追求單個競爭的速勝,但在整個發展曆程中,要善於打持久戰。因為競爭的終極結果是誰活得最久,誰是百年老店,而不是誰勝得最多。這就需要企業經營者能充滿遠見地為企業的發展精準地找到下一個要跨的欄。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利潤還是另有其他目的,在管理學發展史上曆來存在著兩種迥然不同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學院得出的結論是企業存在的意義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預言家、哲學家查爾斯·漢迪亮出他關於企業的觀點: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絕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隻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製造產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對此,任正非十分讚同查爾斯·漢迪的這一說法。因為有著二十多年的企業經營閱曆,任正非對企業“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這一認知非常深刻,並且堅信不渝,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他說,隻有生存才是最本質、最重要的目標,才是永恒不變的自然法則。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曾提出“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理論,當時風靡全球。任正非提出“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觀點,一度也成為提醒經營者加強危機意識的企業格言。
任正非認為,華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為它有一種以客戶為主導、以市場為先導的危機意識。這就是企業和個人的區別,他認為:作為一個自然人,受自然規律製約,有其自然生命終結的時間;作為一個法人,雖然不受自然規律的約束,但同樣受到社會邏輯的約束。一個人再沒本事也可以活60歲,但企業如果沒能力,可能連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個企業的發展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其生命可以達到600歲,甚至更長。中國古人所講的“道法自然”就是這個道理,現在講的實事求是也是這個道理。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必須不斷地求“是”。
孟子曾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對治國者的勸告,經營企業也是一樣。任正非正是用這樣的思想找到了企業發展的根本目的:企業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而這就需要長存危機意識,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危機,在麵對市場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時,管理者將何去何從?
傑克·韋爾奇曾說:“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世界上破產倒閉的公司中,有85%是公司經營者決策不慎造成的。很多私企的創業者取得一點兒小成績就忘乎所以,憑經驗和感覺盲目求快求大,最終將使公司蒙受重大經濟損失。眾多私營企業領導者都有著對企業經營的執著與熱情,卻因為決策失誤、資金短缺、用人不當、盲目擴張、故步自封、價值迷失、信譽失衡等諸多錯誤導致企業陷入危機甚至倒閉,實在令人扼腕長歎。
中國的私營公司不是不能做大做強,而是中國的私營公司隻要做大做強,成本就很可能失控,而造成企業後續經營困境。中國的私營公司如要做大做強,在過程中就必須“控製成本、精益求精”。經濟學家郎鹹平如是說。
本書基於大量私營公司成長和發展成功的經典案例,全景式地論述私營公司做大做強的黃金法則——從私營公司的創立到發展、從市場到營銷、從人才到管理、從危機處理和經營方略……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私營公司決勝未來,創造長續發展可能的各個層麵,解決了私營公司的領導者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
如何提供最好的智囊樣本,幫助中國私營企業經營者把公司做好、做久,打造基業長青和令人尊敬的偉業,讓企業最終形成天時、地利、人和的三才一統的新氣象——正是本書所有的立意、發願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