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說到顧客心坎裏(2 / 2)

農夫甲和農夫乙忙完了田裏的工作,一起回家。他們走在路上,農夫甲忽然發現地上有一把斧頭,就跑過去撿起那把斧頭。他說:“我們發現的這把斧頭還挺新啊!”就想帶回家占為己有。農夫乙看到這把斧頭是農夫甲發現的,應該歸他所有,就對農夫甲說:“你剛才說錯了,你不應該說‘我們發現’。因為這是你先看見,所以你應該改口說‘我發現了一把斧頭’才對。”他們兩個繼續往前走,農夫甲的手上仍然拿著那把斧頭。過了一會兒,遺失這把斧頭的人走了過來,遠遠地看見農夫甲的手上拿著他的斧頭,就匆匆忙忙地追上來,眼看對方就要追上來了,這時候農夫甲很緊張地看了農夫乙一眼,然後說:“怎麼辦?這下子我們就要被他捉到了。”農夫乙聽他這麼一說,知道甲想把責任歸咎到兩個人的身上。於是農夫乙就很嚴肅地對農夫甲說:“你說錯了,剛才你說斧頭是你發現的,現在人家追來了,你就應該說‘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說‘我們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看看人們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個字,那就是“我”字。為什麼人們對“我”字特別關心呢?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被人稱讚,也喜愛稱讚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與對方爭高低,而要維護他人的自尊心。為了使對方的麵子不受傷害,我們千萬不要常把“我”字掛在嘴上,別說“我公司”,而說“我們的公司”。

說話好像駕駛汽車,應隨時注意交通標誌,也就是要隨時注意聽者的態度與反應。如果紅燈已經亮了仍然向前開,闖禍就是必然的了。

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談論自己的事情,而對於那些與自己毫無相關的事情,大多數人覺得索然無味,對於你認為具有最大興趣的事情,常常不僅很難引起別人的關注,而且別人還覺得好笑。年輕的母親會高興地對人說:“我們的寶寶會叫‘媽媽’了。”她這時的心情是高興的,可是旁人聽了會和她一樣高興嗎?不一定。誰家的孩子不會叫媽媽呢?你可不要為此而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會叫媽媽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來是充滿了喜悅,別人不一定有同感,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記你自己,不要總是談你個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歡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麼,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掌握他人的特點,盡量去引導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的最好方法。你以充滿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敘述,你一定會給對方以最佳的印象,並且對方會熱情地歡迎你、熱情地接待你。

說話時,把“我的”變為“我們的”,可以巧妙拉近雙方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

如果你在說話中,不管聽者的情緒或反應如何,隻是一個勁兒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麼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改變一下,把“我的”改為“我們的”,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失,隻會獲得對方的好感,使你同別人的友誼進一步地加深。

我們經常看到記者這樣采訪:“請問我們這項工作……”或者“請問我們廠……”經常發現演講者使用“我們是否應該這樣”、“讓我們……”等表達方式。這樣說話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聽起來和緩親切。因為運用“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比如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拉開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如果改為“我們最好再做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