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人說話,要想收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就要理解人們的合理需要,顧及人們的自尊心,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在談話的時候就要經常注意“轉換角度”,即善於“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從對方的觀點來觀察問題,如同用你的觀點一樣”。
如果在社交活動中不能根據交際對象的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挫傷他人的自尊心,後果又將如何呢?
詹麗穎心地善良、待人熱情,常常給人以最無私的幫助,可是周圍的人卻有些厭惡她。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詹麗穎在社會交往中違背了言語交際所應該遵循的尊重別人隱私原則。所以,雖然她主觀願望很好,結果卻適得其反、事與願違。熟人、同事、朋友之間為增進友誼而交際,說話“隨便”一點兒本無可非議。但是,這種“隨便”應該掌握一定的分寸,應該有一個限度,因為每個人心靈中都有自己神秘的一隅,交談時,應該顧及對方的自尊心,以免使人陷入難堪的境地。
詹麗穎曾對一位因發胖而羞赧的女同事高聲說道:“喲,你又長膘啦?你愛人淨弄什麼給你吃,把你喂得這麼肥啊?”發出這一串語言信號時,詹麗穎本沒有絲毫惡意,可是,這些話語無疑激起了對方的反感以至惱怒,不僅達不到親近的交際目的,而且極大地拉開了雙方的心理距離。
人失去丈夫是件最不幸的事。一位朋友剛剛死了丈夫,正處在悲痛之中,詹麗穎卻極端熱情地邀請人家去看外國喜劇影片。她嘻嘻哈哈地說:“裝什麼假正經呀!誰不想開開心、樂一樂。”這種親近別人的說話方式,無論如何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它無情地破壞了對方的心理平衡。
大家也許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有的人在行為上、物質上熱心地幫助了別人,但由於在特定場合下措辭不當,使對方的感激之情煙消雲散、化為烏有,詹麗穎就是這種人。比如,她給一位新娘子買了一枚精巧的胸針,對方十分感謝,她卻這樣議論人家的衣著:“哎呀,你這身西服剪裁得真不錯,可就是顏色嘛,跟你裏頭的襯衫太不協調!幹嗎非這麼桃紅柳綠地搭配?應該有點兒中間過渡色的東西點綴,平衡一下才好。”人們在辦喜事時,總喜歡聽些吉利話,新娘子愛漂亮,為參加婚禮精心打扮過,她卻說人家“桃紅柳綠”。因此,盡管詹麗穎的行動使交際對象感動,可是她的言談卻給對方增添了不快。由此可以看出,幫助別人時,應該多行動、少言語。詹麗穎不了解這種情理,所以沒有收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詹麗穎的言行,是探索言語交際規律的一麵鏡子,我們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應引以為戒。
講得最順暢的演講不一定就是好的演講,這種演講雖然流暢優美,但是如果缺少誠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沒有生命力的絹花,很美麗但毫不鮮活動人,缺少魅力。因此,把你的真誠注入日常交流之中,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對方,當聽者感受到你的誠意時,他才會打開心門,接受你講的內容,彼此之間才能實現溝通和共鳴。
有些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這是我的”、“我要”,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這或許無關緊要,但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他們說話時,仍然強調“我”、“我的”,這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福布斯》雜誌上曾登過一篇“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劑藥方”的文章,其中有幾點值得借鑒:語言中最重要的5個字是:“我以你為榮!”語言中最重要的4個字是:“您怎麼看?”語言中最重要的3個字是:“麻煩您!”語言中最重要的兩個字是:“謝謝!”語言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是:“你!”那麼,語言中最次要的一個字是什麼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