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到處都是才華橫溢的“窮人”
在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窮人”到處都是。他們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甚至能力超群,但為何最後卻落了個窘困潦倒、一無所成的下場,而許多並沒有什麼才華,平凡無奇的人卻能功成名就、春風得意呢?俗話說:千裏馬常見,伯樂卻不常有。為什麼我的能力老板總是看不到?升職、加薪為什麼永遠也輪不到我?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為什麼人生竟會如此不同?如此這般抱怨的職場人,現在比比皆是。要是總帶著如此的心情工作,怨天尤人,垂頭喪氣,老板就會更加忽略你的存在。
有才華的人為什麼會顆粒無收
“懷才不遇”這個成語,字典中試這麼解釋的: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說白了,就是有才能,卻遇不上賞識他的人,從而沒有機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比如兩個入行時間相同的人,A比B更加地努力,也有更好的業績,為什麼B升職了,A卻沒有。這就是最為典型的懷才不遇。
但是,“懷才不遇”並不是偶然現象,人無論是否成功,都可能有類似的經曆。假若處於不被承認的境地該如何是好呢?
最痛快的辦法,就是換一個環境。若是金子,不會總是碰到不識貨的老板的。換一個環境,就等於換了一方天地,如錐處囊中脫穎而出。就像孫臏,在魏國遭排擠陷害,受難受辱,但是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想方設法到了齊國,成就了自己的輝煌人生。當然,這需要自信和勇氣,就要求自己不能自暴自棄,拒絕沉淪,也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並有勇氣去改變命運;這更需要智慧,看清形勢,分析利弊,把握時機,一舉成功。換一個環境,人生就有可能會像魚兒重回大海,羈鳥再入深林一般,才有可能大展拳腳,成就自己。
但是,俗語有雲:“一動不如一靜”。如果你對當前環境還抱有希望和信心,並自信自己可以改變尷尬的局麵,是可以一試的。當然,所有的改變應該從自身的改變開始,因為我們最有能力掌控且最容易掌控的,隻有自己。
我們常會從初入職場的新人那裏聽到這樣的抱怨:“隻要給我機會,我一定能做到最好,可惜時運不濟。我感覺跟我差不多起點的人都比我混得好,肯定是潛規則幫的忙;當初迫於無奈,選擇錯誤,要是再給我次機會,肯定不會重蹈覆轍;我覺得……我認為……我堅信……不是老板太死板,就是上司不懂得欣賞……”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容易對自己又過高的期望,而在接觸到現實的企業、崗位後,隨著工作的開展,心裏的落差也十分大。你要知道,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與其怨天尤人,尋找機遇才是正道。
唐先生工作已經五年多了,就職於一個二線城市的某銀行,他從銀行櫃員起步,一直轉到銀行後勤。某一日,唐先生對自己走來的這一路做了個盤點,頓感危機四伏,用唐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剛開始感覺銀行的工作雖然枯燥,但怎麼說也算比較穩定,勤勤懇懇了那麼多年,不論與是同事還是領導都跟親人一樣,再加上自己責任感比較強,在部門裏也已經算是資格比較老的了,領導總說有機會的話一定會多關照的。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悅耳的敷衍搪塞下,我就這麼走過來了,我原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隻是時候未到罷了。但隨著內部來了不少的新人,我突然感覺壓力變大了,資格再老也拚不過這些有學曆有能力的年輕人呀,於是我就自己就多花了點時間,在網絡上參加了很多培訓,隻要感覺有用的就學學。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意識到自己除了在銀行供職外什麼其它的工作經驗都沒有,加上銀行跟外麵企業還是有實際脫離的,而要換工作的話,不論在簡曆,還是麵試方麵我都沒把握。這樣的安逸,畢竟不是我想要的,我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但我一直以來不敢輕舉妄動,就這麼拖到現在,後悔已然莫及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為無數人找到了“懷才不遇”的托辭。真的是既傻且天真,又蠢又害人。“懷才不遇”對於失敗者來說,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大的欺騙,是人們最應該避免的陷阱之一。“懷才不遇”者總是牢騷滿腹,抱怨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平台,給他們以施展才華的機會。要知道,等待是未知的,像韓先生等了五年,換來的除了固步自封狀態以外,一無所有。為什麼要守株待兔,而不主動尋找伯樂自救呢?在職場上,伯樂是個大範疇,包括適合的企業平台、工作崗位等,每個人的能力特長都不同,隻有找到一個符合你能力發展的舞台,你才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從韓先生的經曆來看,他再戰職場,不是沒有機會的,隻不過個人能力有限,對這個平台沒有較好的評估罷了。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必須先對自己的能力和所能發展的範圍有較理性較係統的認識和評估。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人的欲望也隨之迅猛生長。有追求是件好事,但是很多人心浮氣躁,渴望一步登天,所以難免眼高手低,在選擇工作平台的時候,隻顧眼所能及的利益和好處,並不考慮自身的長遠發展。
欣欣是名副其實的往屆生了,嚐試了幾份工作,受了些職場氛圍的熏陶,感覺也積累了些各行各業的工作經驗,找工作當然不能沒有要求了,畢竟看起來,怎麼都要比應屆生有選擇資本多了。然而事實又是怎麼樣呢?碰了一鼻子灰的欣欣,滿心委屈的跟朋友傾訴了她的苦惱,歸根結底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其實,欣欣在對崗位的需求上是缺乏實際了解的,對自身能力的把握也不準,所以在崗位的選擇上期望有點過高,超出自身現有能力,還有在簡曆麵試中,她很難針對性的去準備,對於一些專業問題都隻是淺嚐輒止,所以被淘汰的幾率比較高。
積土成山這個道理,在職場上也是通的。能力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積累的,所以現在欣欣現在要做的,就是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通過對自身能力以及職業背景的綜合評估,找到最適合且可以長遠發展的平台,然後一步一個腳印的去走。
改變自己,就是付出比旁人更多的汗水來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得不到承認和賞識,很大一方麵,是因為自己這塊金子的含金量不夠高,亮度不夠強,不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別人的目光。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讓自己出類拔萃、鶴立雞群、光彩照人。這樣,還怕沒人賞識嗎?古人也好今人也罷,哪個成功的人不是如此過來的呢?
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做什麼都求一個“快”字,出名要趁早,成名就得快,成了,就得意洋洋,忘乎所以;不得,則垂頭喪氣,怨天尤人。如今,沒有了踏實的心態,沒有了淡定和從容,沒有了自我反省,也沒有了客觀評價。殊不知,愈是如此,就愈接近平庸和失敗。假若如此,何不把牢騷和抱怨的時間用來做一些事情,去改變現狀呢?隻有自己改變了,情況才可能跟著改變。
所以,倘若才華得不到承認,或者試著走出去,開辟一片新的天地;或者走進來,麵對自己的內心,從裏到外開始做改變。
金子也不一定能發光發亮,酒好也怕巷子深
“好酒不怕巷子深”,這是一句著名的俗語,可是在當今社會,這句話仿佛已經不太真確了,因為好酒雖然有好品質,仍然還是需要包裝和宣傳的。這並不是巷子的深淺問題,而是巷子在哪的問題。在信息時代,有了好酒,我們也不能隻是消極地等待一個偶然的過客的發現。好酒有酒香,就需要發現酒香的鼻子,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好酒推到鼻子的有效嗅程之內。當然,“好酒”是此觀點建立的基礎,要使沒有質量的保證,再多的宣傳包裝也隻是空話而已。
人們習慣於把好酒比喻成人才,而一說到人才,人們必就會想到伯樂,古往今來,真正能識“千裏馬”的人有多少呢?自我推銷並不是重點。當然,之所以有人敢把自己稱為“千裏馬”,也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是人才,並且有著實實在在的能力和過人之處。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讓自己更勝一籌,讓他人信任自己,受人重用。從古至今,“毛遂自薦”等等實例可說是多如牛毛。細細想過,才意識到:好酒難道真的不怕巷子深嗎?難道你產品物美價廉,就應該靜靜地等待被搶購?難道你能力非凡,就應該默默地等待著各大公司的錄用信?
雖然俗話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但那也隻是要強調商品的質量至上,而且這種觀念也似乎僅僅是在傳統社會裏才受人奉為金科玉律。從現代眼光來看的話,這句話未免有點缺乏效率觀念和競爭意識。盡管“好酒不怕巷子深”,但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以便能讓好酒打開銷路,讓好酒的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諸葛亮若是不遇劉備,隻能是南陽一個農夫,畢生懷才不遇;王猛不逢符堅,想必最後隻能老死陋巷,窮苦一生。
毛遂自薦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毛遂那種敢於自薦、勇紓國難的精神更是久經流傳令人敬佩。毛遂之所以能“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成名立業,“定從立功”,離不開兩個條件,一是毛遂自薦的勇氣,二是毛遂自身的才幹。當時趙國生死存亡,牽於一線。當兵臨城下大難臨頭之時,平原君門下平素裏口若懸河錦衣玉食的三千食客噤若寒蟬,束手無策。毛遂挺身而出,據理力爭,最終說服了平原君,得以“處囊中”而“脫穎而出”。擁有自薦的勇氣,是毛遂成功的第一步,要是沒有自薦的勇氣,就不會有後來的“從遂定”。在過去,“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說酒好巷子再深,它的香味也可以飄出去。而現在為什麼行不通呢?隻因在科技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想要光靠質量立足,不宣傳是不行的。
幾十年前的麗江,隻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得不到太多的矚目。1996年,一場大地震在這裏發生。地震雖然給這裏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也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了麗江這個美如仙境的地方。試想,如果這場大地震沒有發生的話,麗江豈不是要永遠的沉默下去?可見,如果沒有進行適當的自我包裝,自我推銷,怎麼可能會獲得人們的關注呢?
而古往今來,英才無用武之地的事例比比皆是。陸遊胸懷抱負,北望中原,也是落得了個空餘歎的下場,為何?辛棄疾誌在報國,心有宏圖,卻一籌莫展,又為何呢?難道他們不是人才麼?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路經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對他早有所聞,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因此他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明白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僅僅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十分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支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他便沉吟不語了。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已然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但仔細想想,在這樣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真的是有了才能,就不怕得不到別人的承認嗎?恐怕未必。否則的話,我們有了專業本領,就不用提高什麼交際能力,也不必把握機會了。試想,要使一個人不去爭取機會,甚至性格封閉,他的專業水平再高,也不會有人欣賞,有人承認的。所以,即使你是“陳年老酒”,如果位於深巷,也是容易被埋沒被遺忘的。我想很少人身處逆境,處於“深巷”,還會悠然自得,高枕無憂,聊以自慰的。
再香再醇的酒,或者說再好的酒,它所散發出的香氣也是有一個範圍的,超出這個範圍,人們就聞不到它的香氣了。巷子太深了,氣味在傳送的途中自然很容易就消磨殆盡。所以說,好酒當然怕巷子深。人靠“無形廣告”出名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等到死了,才被人承認,難道不讓人害怕嗎?
酒香也怕巷子深,這說明我們開始重視綜合的環境因素。酒香是前提,也就是說前提必須是好酒。在內因一樣的情況下,外因是能造成極大差別的,不怕巷子深,就是目光短淺,隻重視內因。從哲學的角度說,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是形而上學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巷子越短,成本越少。所以,即便多香的酒,也不能永遠呆在巷子裏麵等待發掘,要發光發熱,就得勇敢地從巷子裏走出來。
有曠世的才華,更要善於推銷自己
“推銷”這個術語,不僅僅適用於推銷產品和服務,同樣也適用於推銷自己和自己的專長。因而,我們要把自己的身價提高,就是學會如何用高超的策略和思維來推銷自己。
每個人都在不斷推銷自己。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多有才華,當你遇見某人、向別人解釋、和人通電話或是提出自己的觀點時,你就在推銷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你自己。如果你要找工作,你就要推銷自己力求得到雇用。之後,你仍不能鬆懈,要繼續推銷自己以保住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去銀行貸款,你必須向銀行工作人員推銷自己來獲得想要的貸款。老師推銷自己的課程,政客推銷自己去贏得支持,教士推銷自己為信徒布道,律師向法官和陪審員推銷自己客戶的案子。
其實,隻要是一個人說服另一個人同自己合作的任何形式的努力,都可以稱做推銷。然而,並非絕大多數努力都富有成效,這也是大多數人當不好推銷員的原因。
如果你不能讓別人跟你合作,為自己創造機會,那麼你所受的教育、擁有的大學學位或是自己的才智,就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隻有在你得到機會時,它們才能幫你獲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前提是你必須要先為自己創造機會,而要創造機會,你就必須推銷你的產品、服務、理念、能力、專長和你自己。
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視為一次長期、不間斷的推銷。推銷的定義,並不是單一的,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
推銷是通過讓他人了解你的信念、產品或建議,使其產生擁有某種特權、機會,擁有某些物品或是某種利益的願望的能力;推銷是專業人士或公眾人物通過向人們提供服務、協助和合作,讓人們給予其報酬、對其加以認可和讚譽的能力;推銷是員工通過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職責以及為企業做出貢獻等方式,使雇主因其表現想要給予其報酬、升遷的機會和讚賞的能力;推銷是通過自己的禮貌、和善可親和考慮周到的行為舉止,使遇見自己的人願意敬重你、喜愛你的能力;推銷是讓別人願意為你的創作、設計、繪畫、發明創造、作曲或任何成就而衷心喝彩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這些定義,還有最重要的一條是:推銷是一門藝術,它使他人產生動機,做出有利於推銷者的行為。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都是推銷者,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推銷大師。而推銷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具有促使他人做出符合自己意圖的行為而不會產生抵觸和摩擦的能力。推銷大師對於自己的目標有非常清楚的認識。他們知道如何製訂計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還會積極地把想法付諸行動。
隻有影響和說服一群人,而不僅僅是某個人,才可算得上是真正的推銷。能使一群人信服的能力,是一項無價的資產,這項資產盡管並不容易擁有,還是得努力去學習掌握。隻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努力和練習,才有可能領悟這門藝術的真諦。
不論你是誰,或者你有多麼的博學,如果不會推銷自己,你就不會成功。你必須學會推銷自己的服務,推銷自己的知識,推銷自己的人格魅力,總之,學會推銷自己,才有可能馬到功成。
如果你能掌握這些說服別人的基本原則,你就可以在今後的人生中成功地推銷自己、跨越障礙、擊敗對手,駕馭和轉化反對力量。
喬·吉拉德認為,推銷的要點是,並非推銷產品,而是推銷自己。
很多很多年前他就養成一個習慣:隻要碰到人,左手馬上就會到口袋裏去拿名片了。
“給你一個選擇:你可以留著這張名片,也可以扔掉它。如果留下,你知道我是幹什麼的、賣什麼的,細節全部掌握。”
吉拉德說:“如果你給別人名片時想,這是很愚蠢很尷尬的事,那怎麼能給出去呢?”
他到處用名片、到處留下他的味道、他的痕跡。每次付賬時,他都不會忘記在賬單裏放上兩張名片。去餐廳吃飯,他給的小費每次都比別人多一點點,同時主動放上兩張名片。因為小費比別人的多,所以人家肯定要看看這個人是做什麼的,分享他成功的喜悅。人們在談論他、想認識他,根據名片來買他的東西,經年累月,他的成就正是來源於此。
他甚至利用看體育比賽的機會來推廣自己。他訂了最好的座位,帶去一萬張名片。當人們為明星的出場而歡呼的時候,他把名片扔了出去。於是大家歡呼:那是喬·吉拉德——已經沒有人注意那個明星了。
吉拉德送名片並不隻送一張,他知道,送一張名片是普通的做法。想一想,你接到的名片有多少,你還記得多少?他至少送給他見過的人兩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