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點上講,現代企業將帥們就有必要借鑒和學習一下古人了。作為管理者,忽必烈的唯才是用是很值得參考和學習的,不要隻看一個人的外貌、學曆等外在的東西,要深入了解其內涵,然後再判斷其是否為人才。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詩人龔自珍的呐喊,直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所震撼。作為將帥,在選拔和任用人才時,一定得將目光放在有能力且又能體現在成果上的人身上,即使他沒有較高的學曆,也應該加以重用。而那些隻會捧著高學曆時刻不忘吹噓一把,卻沒有什麼能力和成果的人,則沒必要在他們身上浪費精力了。
招式3相貌不是人才的“名片”
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寓言:說是一隻山羊初見一隻斑豹,山羊很快就喜歡上斑豹滿身漂亮的斑紋。甚至忘記父母告誡自己的不要以貌取人,隻見山羊喜愛至極,竟忍不住向前撫摸斑紋,斑豹對這送上門來的獵物毫不客氣,將山羊吞食於腹。山羊臨終前悲歎道:“我真愚蠢,不該以貌取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通過相貌和表情來了解人,是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管理者不能因下屬的外表而迷了眼睛,應該由表及裏,通過現象認清他的本質,看準下屬的“廬山真麵目”。如果把它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貌取人,那就會錯識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晉代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堂堂儀表,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後果。
自古以來,“以貌取人”者就不乏其人,甚至很多君王也是如此。
三國鼎立時期,東吳的國君孫權是善識人才的明君。孫權一表人才,滿腹經綸,很多人才都甘願附在他的麾下,所以孫權的手下聚集了周瑜、魯肅等大將。在孫權的帶領下,東吳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現象。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明君,在辨別人才的時候,也有失誤的地方。
自從周瑜逝世之後,孫權的身邊便缺少一個善謀的智者,這時魯肅向孫權推薦了龐統。孫權很是期待能夠有人代替周瑜,為他減輕壓力。然而,當魯肅帶龐統前來拜見時,孫權看到龐統的長相後,卻一口拒絕了魯肅的推薦。原來這龐統相貌極為醜陋,濃眉掀鼻、黑麵短髯,龐統本來也很自卑,但在諸葛亮的開導下決定出來建功立業。可沒想到一出來,就遭到了孫權的“以貌取人。”
魯肅悄悄地問孫權說:“主公,你為什麼這麼快就拒絕任用龐統,這可不是你一向招攬人才的作風啊?”孫權回頭看了一眼龐統說道:“你看他的長相,尚不及周瑜的十分之一,怎麼看都不像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怎麼能把周瑜的位置讓給他呢,而且他在我看來不過就是一介莽夫。”
魯肅打斷孫權的話,提醒道:“主公你錯了,當年在赤壁大戰的時候,錯沒有龐統連連獻計,我們又怎能戰勝曹操呢?”但孫權並沒有采納魯肅的建議,最終還是讓龐統走了。後來,龐統又去投奔劉備。最初劉備也是犯和孫權一樣的錯誤,認為龐統相貌奇特,不能重用,好在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一直在給龐統求情,關羽、張飛很欣賞龐統的滿腹才華,劉備才答應任用龐統。
在劉備麾下,龐統的才能日益表現出來,對以後蜀國的成立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劉備對龐統的才華很是欣賞,甚至不禁自責道:“龐統是一位不可多得之才,可是我的愚鈍,差點使得自己與他失之交臂。”
遠在東吳的孫權聽說龐統到劉備那後的所作所為,歎息著說:“我又失去了一個周瑜。”可他悔之晚矣。
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要想真正的識別出人才,就要進行全方位的審查,看其是否有與職位相當的能力,是否有不可限量的前途,而不是單單靠著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才能、智慧、學識。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數尚未得誌,所以沒有多少機會在公開的場合說官話、假話,他們的話,往往都是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表達出了他們的真實思想和情感。企業管理者應該學會享受,如果憑著外貌來選人才,終究會導致人才被埋沒,企業受到損失。
在識別人才的過程中,有些管理者往往會被下屬的外表和言辭所迷惑,委以重任,但經過時間的考證,發現事與願違,在選人才上失誤了。因此,不以貌取人是管理者必須掌握的識人原則。但是,如何練就這項本事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看內在,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