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是每個企業管理者都該有的本事,管理者才選用人才的時候,從一個人的行為上就能看出其追求的是什麼。任何一個人,一旦進入了自己希望進入的角色,或多或少的會帶著點“裝扮相”,隻有那些真正的人才,他們才會想一顆蒙塵珍珠,看上去毫不起色,沒有一點發光點,但是深入了解之後,就會發現他們言行都比較質樸自然,擁有內涵。管理者如果能夠一眼識別出英雄,不靠著裝扮和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才能,那麼企業人才必定濟濟。
第二,看品質,看成長價值。
一個人才除了自身的才華以外,首先需要有品質。聯想創始人柳傳誌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他先看品行,後看才能,選擇與企業“同心同德”的人。一些年輕的人才剛剛邁入職場,他們是處於成長發展階段,但是與企業管理者交談的時候,總是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
其次是要注重人才的成長價值。一位善識人才的企業管理者,就是“伯樂”,他的任務就是要在“千裏馬”無處施展腿腳之時,識別出它與一般馬的不同之處,若是“千裏馬”早已在馳騁,顯出英姿,又何須“伯樂”去識別呢?所以,在識別人才的時候要注重其後期的成長價值。
第三,實事求是,杜絕“馬太效應”。
企業管理者在識別人才的時候,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讓自思想被別人給主導,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對待早已成名的人才,不跟在吹捧讚揚聲的後麵唱讚歌,應該要多聽一些負麵的消息和意見。對待還沒有成名的現在人才,應該留心在意。有一種心理叫做“馬太效應”,它指的是,大家都說好,那麼說好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多愈;大家不好,那麼說不好的人也會隨波逐流。所以,人們對潛在的人才的稱讚是發自內心的。企業管理者在識別人才的時候,假如聽到別人對普通人讚揚,一定要留心注意。
企業管理者在識別人才的時候學會以上四點,那麼在實際工作中,可幫助企業找到真正的人才。
“將心比心”的道理誰都懂,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擁有明星般的樣貌,企業管理者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自己在應聘的時候,別的老板因為外表而不重用自己,是否會覺得他人沒有眼光呢?所以,在識別人才的時候,千萬不要以貌取人,不讓自己成為沒有眼光的管理者,與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
招式4管理者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
唐代柳宗元在文章記錄了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個木匠出身的人,卻連自家的家具壞了都修理不好,由此可以看出其锛鑿鋸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這位木匠說他能夠造房子,柳宗元將信將疑。很久之後,柳宗元見到了這位木匠,這時的木匠已經是建造房屋的總指揮,隻見在木匠的領導下,眾多工匠各自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驚歎。從這件事中,柳宗元明白了善於發現別人長處才是一個管理者應該做到的事情。
柳宗元記載這個故事,說明了對管理人員來說,能夠活著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管理者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這個人有什麼長處,能夠勝任什麼工作。如《水滸傳》中的軍師吳用就是善於發現別人長處的管理者,在他的眼中即使是偷雞摸狗成性的時遷,也多次被軍師委以重任,因為軍師發現了其特長——飛簷走壁的功夫。
雖然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連大聖人孔子都有其自身的缺點,世上並不存在完美的人。事實上,人各有其短,亦各有其長。很多管理人員感歎手下無人才可用,也有的管理人員慶幸人人可用。其實用人之道,就在於發揮一個人的優勢,避開劣勢,揚長避短,讓其長處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明朝時期,江蘇太倉一代有個小有名氣的畫家,他叫做周元素。周元素有一個畫童,叫做阿留。
一天早上,周元素要出門便交代阿留:“你留在家裏看好門,要是誰來了,要記住他們的樣子,等我回來的時候再告訴我。”
晚上,周元素回來後問阿留:“今天有人來找過我嗎?”
“有,來了好幾個呢!”阿留說道,他用手比劃著繼續說道:“第一個矮矮胖胖的,第二個高高瘦瘦的,第三個漂漂亮亮的,最後一個拄著根拐杖。”
周元素算是聽明白了,於是笑著問道:“除了他們,還有沒有其他人來過?”
阿留憨厚的摸摸自己腦袋,嘿嘿笑著說道:“我擔心人來多了,我會記不住,所以在拄著拐杖的老爺爺走後,我就把大門給閂上了,沒再出去過,所以不知道有沒有什麼人再來過。”
周元素沒再說什麼,他向來是個寬厚的長者,所以也明白阿留,知道阿留的悟性不高,至少在記人方麵毫無長處可言。不僅如此,在生活中,阿留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有一次,周元素家中的一張床折了一條腿,他讓阿留去樹林裏麵找根合適的樹杈,然後回來修床。阿留拿了一把斧頭就出門了,在樹林裏麵轉了足足有大半天的功夫,結果還是兩手空空的回來了。這時候,周元素和家人都在大廳裏麵,周元素就問阿留:“怎麼現在才回來?我們都等了你大半天了呢!“阿留不好意思,他非常認真的說道:”因為找不到一根合適的樹杈,我在樹林裏麵找了好久,所以浪費了大半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