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蛻變之後的三井帝國 (1)(1 / 2)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菱公司的蛻變也彰顯了當時日本企業的一次自我更新。住友、三井這些延續數百年的老店在風雲跌宕的近代努力向著科學管理靠近。家族創始者的後人都慢慢淡出管理層,並且任用更加卓越的人才(大掌櫃)來管理公司業務。家族後人的職責更像今天的天皇,象征著血統的純正和企業的曆史傳承。

從三井家的革新我們能看到這個微妙的變化。益田孝和中上川彥次郎的鬥爭與澀澤榮一、岩崎彌太郎有異曲同工之處,看誰先死在前邊。在中上川彥次郎耀武揚威的日子裏,益田孝一直掌控著三井家族最有前途的公司——三井物產。但是在漫長的經營生涯中,他並沒有表現出對權力的極度渴望,而是一直生活在中上川彥次郎的陰影之下。直到1901年,中上川彥次郎因病去世之後,益田孝才慢慢浮出水麵,成為三井財閥的代言人和掌權者。

第二年,三井成立了一個叫“三井同族會”的組織,旗下設立了管理部,益田孝當仁不讓地成為理事,掌握了三井家族的生意命脈。

這裏麵還有一層微妙的關係,聽我慢慢道來。同族會進一步規定,三井家中的各項事業的總裁、社長必須由三井後人擔任,而經營上的實際決策者可以空降。換句話說,三井家人是董事長,益田孝這樣的精英是CEO。

後來,很多日本經濟學家評價說,日本那些延續百年的老牌企業之所以能基業長青,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適時適度地改變經營策略,把經營權轉交給更靠譜的管理者。而那些死死握住公司命脈的企業一旦經曆社會變革就無疑香消玉殞了。

再作一個更加恰當的比喻,三井、三菱、安田、住友這些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非常類似於戰國時期的日本,家族傳人就是天皇,管理者就是征夷大將軍。

在中上川彥次郎死去之後,益田孝開始大張旗鼓地改革三井,他努力讓這家百年老店走上一條新的路途。換句話說,正是益田孝的勇於革新,讓日本大部分公司認識到製造隻是生意中不值一提的微小部分,而商業、貿易才決定著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國家能否獲得足夠的金錢與榮譽。

當我寫到這兒的時候,日本豐田汽車又一次遭遇召回事件,眾多媒體近乎麻木地報道此事,他們重複著那句話:豐田公司是不是要倒掉了。

但是,如果你真的看懂了日本商業的本質,一定會重新煥發出對這家企業的敬意,我們留在後邊慢慢表述。

中上川彥次郎執掌三井銀行的時候,他通過金融機構收購了不少重工業,充分表現了一個企業家對技術的癡迷。而益田孝則恰恰相反,他更看重一個公司的商業運作能力,是典型的重商主義者。

控製了三井銀行之後,益田孝剝離掉那些長期收益的業務,開始積累資金投入到短期的金融融通領域,同時削減掉由三井控股,但不賺錢賠本賺吆喝的生意。

有趣的是,在1902年,益田孝煽動董事會賣掉“芝浦製作所”,引起家族高層的激烈發對,雙方唇槍舌劍,各執一詞。最後,益田孝妥協,同意讓這家公司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但仍然保留三井家族的股份。

沒想到,這家“芝浦製作所”發展得越來越紅火,曆經百年而不倒,後來改名為“東芝電器”。

還有一個類似的案例,同樣在益田孝主推下被三井剝離的公司三越,後來也悄然蛻變成了日本數一數二的零售巨頭。

到這個時候,三井財閥終於完成了它的新陳代謝,一個嶄新的商業帝國噴薄而出。這家巨大的企業直接經營的業務有三塊:三井銀行、三井物產和三井礦山。而通過交叉持股的各種製造企業又有幾百家之多。

所以,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商業迷局,在二戰之後,很多人以為,日本財閥已經被美國人肢解殆盡,但他們不了解,東芝、三越這些彪悍的公司依然通過持股生活在三井的觸角末端。

益田孝的整合結果非常明顯,這三個核心業務每年都給家族賺來幾百萬日元的巨額收益。

最牛的當然還是益田孝一手打造的三井物產了。這家公司無論是在當時的日本,還是今天的世界,都獨一無二。通過三井銀行的控股,三井物產把各個製造公司的產品賣到國外,再把國外的好東西買回日本。涉及的產品包羅萬象,無論是紡織品、糧食、煤炭還是魚類都被三井物產牢牢地控製在手中。在1902年,三井物產的商品出口額占整個日本的20%。

進行一下對比吧。GE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企業之一,但他們依然是在自己特定的領域內獲得了冠軍,就像總裁傑克·威爾奇倡導的那樣: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世界第一、第二,否則就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