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亙古未有的奇怪戰爭 (2)(3 / 3)

醫生又遞給他一杯,博文再次喝幹。

接下來,他陷入了昏迷狀態。

10點左右,伊藤博文掙紮著扭過頭,朝著自己的祖國投去了最後一瞥,然後,就緩緩地閉上了眼睛。11點,伴著哀愁的音樂,列車緩緩開動,承載著博文遺體向大連駛去。11月1日下午,博文遺體抵達日本。

11月4日,在東京日比穀公園,政府舉辦了隆重的國葬。那天,陰雲密布,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片悲涼當中。

送行的人,有明治天皇、政客、知識分子和許多伊藤博文的生前好友。當然,還有三井家族的元老和無數商界精英佇立在不遠處,撐著雨傘默默流淚。

然而,讓日本民眾傷心欲絕的事情不僅於此,三年之後的1912年,日本曆史上最獨特的天皇——明治天皇去世,結束了跌宕起伏、光輝燦爛的一生。而對這個國家來說,一個最好的時代畫上了句號。

明治天皇的功過是非很難,也很容易評價。他在1860年被立為皇子,1867年親政。在他之前的幾百年裏,日本的天皇一直沒有實權,飽受幕府的欺壓。而明治天皇洗心革麵,在藩伐政客的擁戴下重整旗鼓,君臨天下。

在他漫長的執政生涯裏,光榮與夢想、失敗與鬥爭如影隨形。他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同時,有力地協調了朝廷內部的派係鬥爭,用英明的眼光審視周圍的每一個人。

他尊重憲法、議會,不排斥民權鬥爭,用開明的心態推動日本的革新。

當然,這可能是因為,在日本的曆史上很少有大權獨攬的天皇,也或者正是這個原因,造就了日本式的君主立憲製,讓這個國家飛速發展,把他的老鄰居中國甩在腦後。

正是因為明治天皇對日本的卓越功勳,在他去世之後,整個國家陷入極度悲痛之中。夏目漱石的小說《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當時日本人的心情:“我的感覺是,明治時代的精神隨著天皇而開始,今天他去世,也就跟著結束了。”

毫無疑問,對日本人來說,明治時代是日本最美好的時代。日本一位著名的大將乃木希典的內心同樣被天皇去世徹底擊潰,走上了絕路。

乃木希典,生於1849年,東京人。出身為長州藩的武士。這位猛將從小就被武士道精神洗腦,對天皇絕對效忠。倒幕運動興起之後,乃木投奔到山縣有朋麾下,隨軍作戰。這兩人惺惺相惜,都是日本軍隊中的強硬派,憎惡民權運動,強調軍隊對天皇的百分百效忠。

在後來的倒幕戰爭和西南戰爭以及甲午海戰、日俄戰爭中,乃木希典都立下不小的戰功。他最大的亮點是,出征的時候隨身攜帶兩個便攜式棺材,一個留給自己,一個留給自己的兒子。

隻可惜造物弄人,乃木希典曆經無數硝煙戰火、大風大浪都不曾失去性命,反而是精神支柱坍塌的一瞬間,他選擇了走向絕路。

但是,無論人們如何懷念,這個最好的時代還是毫不留情地離開了。1912年7月,明治天皇的兒子即天皇位,為大正天皇。

天下更加混亂,內閣和軍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一片烏煙瘴氣的景象。

漫長的侵略之路

導讀:當商業的迅猛發展無法滿足國人欲望的時候,侵略就成了一個貌似很美的選擇。必須正視的是,幾次入侵和戰爭都讓日本的公司獲得了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