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向中國的魔爪
為了轉移日本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政府決定運用那個屢試不爽的老辦法——加快侵略步伐。
偏巧老天“有眼”(或者是無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大列強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歐洲戰場,一時間造成了對亞洲,特別是中國商業利益的忽視,這對日本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緣,日本人又一次睜大了貪婪的眼睛,把魔掌伸向了中國的富庶之城,青島。
日本在侵占了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之後,野心越發膨脹,青島這個有著華麗港口,物產豐富的地區當然撩撥著日本人的欲望。
但是,在一戰之前,這個地方一直是德國人嘴裏的肥肉。他們在這裏建城市,修鐵路,做生意,賺得盆滿缽滿。日本人也不斷派遣商人來這占便宜,還弄了一堆特務化裝成中國人刺探德國的軍事情況,了解當地民俗,就等著一個合適的機會一舉霸占此地。
一戰爆發後,歐洲各國忙於博弈,紛紛收縮戰線,把主要精力挪到歐洲去,日本人知道,機會來了。
那時候,德國在青島隻有幾千人的軍隊,對日本來說,收歸囊中,易如反掌。德國人也很聰明,他們看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就決定把青島“歸還給中國”,但是要求袁世凱政府支付巨額金錢作為補償。
日本人一知道這事心中大怒,馬上密會袁世凱對他提出警告:不要站錯隊伍!嚇得袁大頭連忙切斷了跟德國的談判,不再提及此事。
1914年8月15日,日本人發威了。他們以“維護遠東和平”為口號,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德國政府從日本海麵和中國海麵撤走德國裝甲艦和全部軍艦,不能撤走者,則立即解除武裝。9月15日以前無條件或無補償地把德國所租借的膠州地區移交日本當局,這一地區將來再歸還給中國。
德國沒搭理日本。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這時候,德國人趕緊召見袁世凱,表示願意把膠州灣和青島還給中國。袁世凱膽戰心驚地拒絕了,還請美國人出麵,接管這一地區。他的目的是利用美日矛盾,保住自己的力量。
希望落空!美國人懶得摻和這事,表示自己不願意跟日本樹敵,袁總你自己看著辦吧。袁世凱無奈之下,請求日本:打仗可以,別打出租借地區,別的領土我還要呢。日本人根本沒理會袁世凱,炮火、流彈早就滿天飛,管你是不是租借呢。
很快,日軍接管了膠州灣和青島,把這個美麗的地方變成了自己的管轄地。
占領了中國海麵的橋頭堡,日本決定再接再厲,繼續搜刮在中國能搜刮到的一切。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他們的目的是把已有的商業利益最大化。條約這樣規定:
第一,旅大“南滿鐵路”延長租借期限。(後藤新平就不會下崗了。)
第二,在內蒙古和東三省開發路礦,添置商埠。(三井三菱有活幹了。)
第三,日本將來承接德國在山東取得的權益。(不給也不行啊。)
第四,“南滿”及內蒙古須建鐵路。吉奉兩省(今吉林、遼寧)應準日本人居住。福建省不能讓與第三國。漢冶萍礦廠要中日合辦,應建設浙閩鐵路等。(一本萬利的生意經。)
第五,(希望條件)聘日本人為軍事顧問,中日合辦兵工廠,聘日本人為警察教官,中國小學雇用日本教員,準予日本僧人內地傳教等。(又是後藤新平的奴化理論的發揚光大。)
袁世凱頭很疼。其實他一直挺討厭日本人的野心,但是又擔心外力會影響自己當皇帝,無奈之下,表示前四條都能商量,但最後一條還需要研討,這哥們兒當時說:“此項限製我國主權,簡直似以朝鮮視我,這種條件豈平等國所應提出,實堪痛恨。日本自己亦覺不妥,故注希望條件。不理可也,萬萬不可開議,切記切記。”
接著,中方代表和日本人開始了磨洋工似的談判。針對第一條,中國同意了;第二條,日本先別著急,咱們一起調查一下地下到底有沒有礦再決定是否合作;第三條,山東的利益必須要等到一戰結束後的和平談判時再聊,現在免談;第四條,日本想來東北居住有點無厘頭。你們國家小也不能四處隨便找地住吧?隻允許你們在吉林和奉天入住,至於漢冶萍公司,那是民營企業,國家沒有權力強迫人家合辦,抱歉了;最後一條,不同意!
日本人一看中國還挺強硬,立刻增兵到山東、天津等地,同時發出最後通牒,要袁世凱在48小時內給予答複。袁世凱大驚,連忙召集大家開會討論。當時的陸軍總長段祺瑞慷慨陳詞:“堅決不能答應,那樣的話,國將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