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征服,從文化開始 (1)(3 / 3)

毫無疑問,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讓三井成了舉世無雙的賺錢機器。然後,益田孝在公司日進鬥金之際,還是決定離開這個大機器,擺脫各種漩渦的死命糾纏。

就在1913年年底,他正式向三井家族提出辭呈,推選團琢磨為總理事(大掌櫃),自己則擔任資議(顧問)。

我們分析一下這個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職位。它不同於董事長,也不是CEO,用句俗語,應該叫做幕後推手。

日本曆史上這種關係層出不窮,你可以認為資議類似於中國的慈禧太後,也很像日本曆史上出現過的“太上皇”。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之前,關白(攝政)與天皇之間出現了權力鬥爭,天皇因為力量弱小常常主動退位,擔任太上皇,再跟關白博弈,這時候,天皇又加入進來,弄得朝政更加熱鬧好玩。

益田孝比太上皇們要優越,因為他的才能、權勢在三井家族內部依然無人可及。有一個證據能說明這點:在退休之後,益田孝依然每年從三井物產的利潤中提取一成收入,除此以外,年薪不變。

當然,能有如此的優待,和益田孝會來事的性格休戚相關。這哥們兒在辭職退休之後,依然對三井家老保持著無與倫比的尊重,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要自己開著一輛破舊的日產汽車登門拜訪三井家人,挨個拜年、祈福。

1915年左右,益田孝正式宣布淡出管理層,他為了證明自己對生意不感興趣,又弄了一個叫“光悅會”的組織,天天和一些社會名流喝茶聊天,優哉遊哉地度日。

不過,三井家的同誌們卻不願意放過這個元老。高層們每隔一天就要去拜訪益田孝一次,請教他經營問題和公司的運營狀況。

益田孝總是給予耐心的回答,有時候也常常幽默一把。有一次,一個員工向益田孝抱怨最近三井物產的生意不好做。益田孝沉默了一下問他:“今年的稻米怎麼樣?”那小夥子驚了,怎麼突然關心起農業來了?

益田孝嚴厲地說:“你坐火車就能看到日本的稻米長勢、收成如何!”這句話充滿著責備意味,當時,日本經濟的發展和稻米的關係非常大,甚至左右著日本商業的興衰,在益田孝眼裏,不懂稻米的高層人士是不能得到認可的。

在益田孝的很合時宜的交接政策下,團琢磨順利過渡,成為三井家新一代掌門人。

團琢磨同學是一個會把握時機的戰士。在一戰前後,他在穩固了三井物產、三井銀行和三井礦產三大事業支柱的同時,開始向其他領域伸出占據之手,包括製鐵、煉鋼、造船、化肥、造紙等。不過,團琢磨的所有努力並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按照他的理想,如果要想賺錢不如去倒騰股票,既然從事了實業,就應當做出點有價值的事情。

這個理念遭到了家族內部人士的一致反對,理由很簡單:三井打創建那一天起,就是為了賺錢的,不賺錢,要公司幹嗎使?

團琢磨堅持己見,決不妥協。1916年,他成立了一個叫“日本工業俱樂部”的組織,其使命據說是促進日本工業發展,聯合實業企業共創美好國家。

媒體評價說,團琢磨從“三井的商人”變成了“日本的商人”。在一戰之後,團琢磨繼續努力。當時,英國和日本關係變得緊張起來,日本人認為英國人不夠意思,沒能保住日本在一戰中的權利,國人要求停止和英國的親密貿易關係。而團琢磨則認為這樣會影響日本商業的發展。為了修補兩國關係,1921年10月,在團琢磨的帶領下,一支訪英企業家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訪問英國。

這支隊伍先去美國,團琢磨拜訪了當時的總統哈定,然後故地重遊了一遍母校麻省理工,流下幾滴感動的淚水之後,團琢磨的隊伍前往英國。

在這裏,團琢磨先覲見了英國國王,然後與社會名流把酒言歡。最讓西方人刮目相看的是團琢磨頂呱呱的英文水平。這哥們兒不僅僅能用英語流利地跟老外聊天,還能把日本著名的“狂句”翻譯得老外都能理解,實力果然強悍,非同小可。

當然,此次來大英帝國,團琢磨的主要任務並非秀英語,他渴望與西方的企業家建立一種民間互助的關係,以促進整個日本貿易立國。他在向英國企業家演講時曾經這樣說過:日本物資匱乏,所以,我們的理想是,進口廉價的原材料,然後進行精細加工,再出口出去,是為貿易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