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經營鬼才(2 / 2)

不過,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鬼也有迷失自我的時候,比如他們誤入天堂,肯定就要遭天譴。

時間進入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鬼才們就遇到了天譴。

當年在一戰的時候,日本生產成本直線上升,拉動了出口產品的價格,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20年代,日本製造業開始受到海外市場的抵製。另外,歐洲的同胞們在一戰結束後,喘了一口氣,又把矛頭掉轉回亞洲,參與到大競爭當中來。

日本的壓力更大了。為了挽回頹勢,日本金融機構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以保證貿易平衡。可是政府不答應了,他們認為,一國的貨幣應該足夠堅挺,該勃起就得勃起,不能一遇到事情就頹廢了。所以,政府開出的藥方是,降低生產成本,縮減不必要的經濟活動,保證日本經濟平穩發展。

在政府的努力之下,1922年到1923年,日本的商業發展出現轉機,四大財閥旗下的製造業都有不同程度的贏利和複蘇,整個商業環境一片大好。

可惜,沒好幾天,1923年的9月,一場震撼全世界的大地震來襲。那天中午時分,東京市內一片祥和,人們正在燒火做飯,炊煙嫋嫋,香氣陣陣。

突然,一陣劇烈的地動山搖,房屋瞬間坍塌,地麵陡然陷落。倒塌的房屋、電線杆砸在火爐上,引發了巨大的火災,整個首都陷入一片火海。

兩天後,火舌才被控製。而東京的房屋有57萬間被吞沒,占整個房屋數量的四分之三,有將近20萬人死亡或者失蹤,怎一個慘字了得!

不過,事分兩麵,有得有失。地震之後,日本的經濟居然出現了複蘇的情形。主要是因為,東京被夷為平地,急需重建,這就拉動了商業的新增長點。政府放鬆了緊縮的財政以刺激經濟複蘇。無論是機械還是造船業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一麵,房地產、保險業的發展也跟著迅速抬頭。整個日本似乎從經濟頹勢中再次站立起來了。

還沒站穩呢,到了1927年,更大的危機如期而至。在大地震之後,銀行的寬鬆政策遭到了報應。當時,日本的銀行太多太雜,除了三井、安田、住友這樣的大銀行之外,其他的小銀行都先天不良,後天缺氧,一戰的時候,放出無數不良貸款;大地震的時候,這個情況更加嚴重。

到了1927年年初,市場風傳東京大地震的貸款可能都收不回來了,銀行馬上就破產了!於是,擠兌風潮彌漫日本。台灣銀行也隨著停業。四五月間,政府開始行動,停止所有賬戶進行交易,接著有數十家小銀行當了炮灰,死無葬身之地。

不久之後,日本銀行業進行了大洗牌,有一半以上的銀行被四大財閥所吞並。

這樣一來,知識分子們開始把矛頭指向了分割日本商界版圖的四大財團。咒罵的焦點是,四大財閥自己幹自己的,不幫助弱勢企業。其實,這一點放到今天的日本公司內部,也是一個習慣。比如,三井財團內部的製造企業,就委托三井物產來出口和銷售,運輸則是用自己的海運公司來幹活。而三井旗下的製造企業品類繁多,市場占有率很高,所以,換句話說,與製造業相關的其他產業等於都被三井自己壟斷了。

住友、安田和三菱也是如此。反過來,這些大的財閥踩著小企業的屍體不斷攀登上財富的頂峰,然後,再拿出巨額金錢打動政府高官在政策上給予他們援助,然後財團發展得越來越好,由此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循環。

當時的經濟學家們評價財團時說:“你們不過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民主、自由對你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這種指責一直就有,隨著四大財閥力量的壯大和對日本商業的分割,人們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抨擊。

就在日本商業界陷入混戰,咒罵與欲望噴薄而出的時候,在大阪,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扛起了工具箱,挨家挨戶地推銷產品。他隻上過四年小學,父親生意失敗後,家道衰落,生活拮據。於是,小男孩給一家電器商做起了學徒,開始了自己艱苦的賺錢生涯。

但沒人能想到,正是這個看起來羸弱的年輕人在23歲的時候獨立創業,建立了一家電器製作所,70年後,他的收入躍居日本第一,在他逝世的時候留下了15億美元的龐大財產。他創立的企業名垂青史,也成為三井財團的堅韌一環。

這個人叫鬆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