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與此同時,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目前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來自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近十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日益增加。因此,很容易得出的推論是: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對於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波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就說明在微觀層麵研究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因素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政策意義。在一個不完美的資本市場上,因為存在外部融資約束(Financing constraints),企業往往有淨現值大於零的項目也不能進行。所以企業麵臨的外部融資約束越大,其投資對自身內部資金的依賴就越大。我們可以把企業投資對自身內部資金的依賴定義為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分析中國上市公司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可以檢驗這個模型在國內的適用性,豐富此領域的實證研究,加深我們對企業投資決策影響因素的認識。

我們采用1988年Fazzari等人開創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模型,對所選取1990—2004年的中國上市公司進行麵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總體上,企業投資對內部現金流是敏感的。但與西方國家的企業相比,我國上市公司內部現金流對企業投資的解釋力還相當有限。不同產業的公司,其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存在顯著差異。

宏觀經濟環境對於企業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有明顯影響。我們發現樣本公司在經濟不景氣的1998—2001年階段,為了保持一定水平的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減少營運資本。即通過調整營運資本水平來使固定資產投資平滑化。但經濟不景氣時期投資對現金存量和銷售收入的敏感性並沒有係統性地高於經濟景氣時期。

流通股比例居中的企業,具有最弱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而流通股比例最低和最高的企業,這種敏感性較強。高層管理人員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公司,相對於高層管理人員不持股的公司,具有更強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總體而言,我國上市公司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有些源於外部融資約束,有些源於公司治理層麵的因素。

把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用於宏觀經濟領域不同經濟周期階段對企業投資的影響,是本書的一個特色和亮點。為了深入探索融資約束問題,本書還試圖檢驗現金持有的現金流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結果發現,對2000年—2009年中國的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而言,這種方法還無法衡量融資約束問題。

總的看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經濟體,我們研究企業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轉軌過程,並從側麵了解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而對上市公司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實證研究,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企業投資所麵臨的外部融資約束,了解中國資本市場融資環境的變遷,了解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

最後,作者感謝清華大學宋逢明教授、原倫敦經濟學院許成鋼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趙錫軍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陳雨露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彭龍教授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的指導、支持與鼓勵。

書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請讀者不吝指教。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與商務研究所應惟偉

2011年元月

第一章 導言與文獻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