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有一骨架自西來(2 / 2)

天遊峰峰頂,青帝衣袍滾動,神色如常,朗朗開口,聲音洪亮,道,“有所求是為生,魂魄散是為死。”

“鐺!”

金鍾再響,黃金骨架停住腳步,微歎一聲,竟緩緩轉身,又向來路走去,道,“你也回答不了我。”

青帝沉默,盯著那金色骨架的背影,少許,問道,“閣下是何人?”

“東皇太一。”金鍾又響,黃金骨架遠去,消失無蹤。

“東皇……”楊蕭一震,回頭看向同樣怔神的穆白,道,“又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穆白點頭,東皇太一,在另一個世界的神話傳說之中,乃是萬神之主,所有神中的至高神,沒想到,這個世界的東皇太一,竟成了一具複蘇的骸骨。

“看來那隻自鳴的黃金大鍾,便是東皇鍾了。”楊蕭目光閃動。

“應該錯不了。”穆白輕輕點頭,回看向負手而立的青帝,神色凝重。

自東皇太一到來,再到其離去,青帝雖隻開口數次,但能明顯看出,其極為慎重,就連東皇太一的那道反問,詢問到其己身的道,青帝也思索了良久,回答的極為鄭重。

“又是一尊可能稱帝的存在?”穆白心存疑問,若有所思。

……

下附青帝講道的翻譯。

1.吾今載三十有九,於六歲修道,而來寒暑三十三年,風雨不避,其中磨難,不細多數。今於武夷天遊開壇,欲窺古人之道,問今人之心,塑自身之法,辟諸君之路……

譯:我今年三十九歲,從六歲時開始修行算起,前前後後已經三十三年了,期間不畏風雨,不懼寒暑,這裏邊的困難,就不一一敘述了。

今天,我在武夷山天遊峰開壇講道,是想觀察學習古人的道理,詢問當世人心中的想法,穩固堅塑我自己的道心,然後再為大家指點出一條路來。

2.自修道以來,吾上下求索,夙興夜寐,欲窺這天之盡頭,地之海角,界之無邊,世之無倫,道之廣衍。三十三載,薄有所獲,始察這天地大道,不過‘生死’二字。

譯:自從開始修行以來,我不斷摸索,每天認真思考,廢寢忘食,就是想看看這天的盡頭,地的角落,空間的廣闊,時間的無情,還有大道的廣博變化。

三十三年的探索,我終於有了一點收獲,才開始觀察到這宇宙之間的大道至理,不外乎被‘生死’二字囊括。

3.千年前,吾向南出海,欲訪仙山,途經三萬三千八百九十一部,曆時九年六月零七天,所見無不艱辛。

譯:千年以前,我向南行走,準備出海尋訪仙山,路途中經過三萬三千九百八十一個部落,共花費九年六月零七天,所經曆的過程很辛苦,所看到的也飽含世態。

4.然九載已歿,吾即出南蠻,鄰近東海,尚不明道在何方,仙在何處。

譯:但是九年過去了,我馬上就要離開南蠻,已經鄰近東海了,卻依舊不明白我追求的道在哪裏,我尋訪的仙又在哪裏。

5.忽一日,吾又至一部,逢一老嫗負篋西行,欲尋其子。

吾遂問,‘令郎何方?’

老嫗答曰,‘地下。’

吾再問,‘子即已斃,為何負篋西行?’

老嫗複答,‘西方淨土,吾子生焉,吾欲與其同行,或能乞之,可共享天倫。’

吾時驚駭頓悟,若有所感……

譯:有一天,我又走進一個部落,突然遇見一個背著木箱子的老太婆,她正在向西行走,想要尋找她的孩子。

我就問了,“你的孩子在西方的哪個地方?”

老太婆回答道,“他已經死了。”

我豁然醒悟,再問道,“孩子既然死了,為什麼要背個木箱子西去呢?”

老太婆說,“西方有一片淨土,我的孩子現在就活在那裏,我打算要去找他,總有一天能夠找到,然後母子團聚。”

我當時驚住了,隨即便頓悟了,有了很大的收獲,隱約對我的道有了想法。

6.諸位,那老嫗之子已死,為何獨苟活其心中?

古人嚐駕鶴西遊,但這世間,可否真有西方淨土?若有,亡魂即歸,果否真死?若無,心頭一念,豈敢為生?

這生生死死,究竟是何道理?

譯:各位,在我們看來,那老太婆的孩子分明死了,但為什麼在老太婆看來,他還活著呢?

故人先賢曾經乘坐仙鶴向西遊行,想要尋找那傳說中的淨土世界,但這人世間,真的就有這樣一個地方嗎?如果有,那死去的人就有了依靠,就能活在這淨土之中了,那麼這樣的死,真的就是死了?而如果沒有,僅靠心頭的一道執念,為什麼就敢斷定死去的人還活著呢?

那麼現在我想請問大家,什麼是生死存活?這其中又涉及到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