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是《我們的世界》,而不是那款著名的《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這款遊戲大家都知道,是控製一個方塊人在一個純方塊的世界裏到處砸方塊,造東西的一款遊戲,遊戲雖,但內容豐富,可玩性極高,老少皆宜。
而李昂將要製作的這款《我們的世界》,則是一款生存類遊戲。
是的,《我的·世界》裏也有生存模式,裏麵會刷新出各種僵屍出來,威脅玩家的完全,但本質上來講,它不是一款生存類遊戲,而是一款模擬建造類遊戲,因為這些僵屍非常好對付,你隻需要挖個地洞把自己藏起來,它們就立馬不複威脅了,而更多的玩家玩的,還是創造模式。
那生存類遊戲的遊戲有哪些呢?其實現在也有很多,比如《方舟·生存進化》,比如《漫漫·長夜》,比如《腐爛·國度》,比如《這是我的·戰爭》,比如《饑·荒》,比如《荒島·餘生》,比如《深海·迷航》……
它們都是生存類遊戲,隻是背景題材不同,《方舟·生存進化》是遠古恐龍科幻題材,《漫漫·長夜》是野外冰原求生題材,《腐爛·國度》是喪屍題材,《這是我的·戰爭》是戰爭題材,《饑·荒》是奇幻題材,《荒島·餘生》是孤島題材,《深海·迷航》是海洋科幻題材……它們各不相同,表現形式,玩法也各不相同,但是全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用鮮明的特點吸引住了各自的擁躉玩家。
《我們的世界》也是生存類遊戲,具體來講,是生存類虛擬現實網絡遊戲。
是的,網絡遊戲,真正意義上是網絡遊戲,不是《冒險》那種每10人一局的地圖,也不是其他生存類遊戲中那種開房間,等其他玩家加入一起玩的聯機模式,而是所有玩家都在一張地圖上行動的,全球同服的大型網絡遊戲!
那關鍵點就來了,作為一款生存類的大型網遊,它應該是怎樣的一個背景題材呢?
眾所周知,生存類的遊戲絕大多數都是單機遊戲,即便有合作模式,也差不多就幾個,十幾個人一起玩,遠遠稱不上是一款網絡遊戲。
其中《方舟·生存進化》雖然號稱是網絡遊戲,但它實際上是呈單個服務器模式的,玩家可以選擇其中某個服務器加入遊玩,而由於它本身的地圖大有限,所以一個服務器也就最多容納不到500人,甚至勉強點,有00人同時在線,這個服務器裏的物資就不夠分了,彼此就要打出狗腦子來了。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它也不能算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大型網絡遊戲。
那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大型網絡遊戲,應該用一種什麼背景題材呢?
首先,地圖要大,畢竟地圖不大也容納不了這麼多玩家啊,現在好夢頭盔的使用人數已經超過了一個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活躍用戶,基本每睡覺都會進入虛擬現實世界,這款新遊戲一推出來,必然會湧入一大批的玩家,保守估計,也會有數百萬人的規模,也就是,這一張地圖上,得同時容納百萬人!
俗話的好,人一上萬,無邊無際,傳統的電腦端網絡遊戲,大多都是分服務器的,哪怕是最最火爆的遊戲,一個服務器裏,滿一萬人的都是不多見的,一來是技術上無法做到這麼多人在同一個服務器裏行動,二來,也是因為地圖本身有限,人數要是太多了,幾千個人搶一個怪,那遊戲還怎麼玩?
好在製作一張足夠大的地圖對三階人工智能生命體而言不算困難,即便是虛擬現實完全擬真的,也不過幾分鍾罷了。
地圖既然沒有限製問題,那就是遊戲的主要題材和玩法了。
之前了,這款遊戲是為了更多的讓玩家間互相合作,主推互幫有愛。那在現實中,什麼樣的情緒下,人們之間最有這種互相幫助的氛圍呢?
毫無疑問,是在集體工作中。現在的大多數工作都是集體工作,整個工廠或者公司就是個大集體,大家在工作室各司其職,互相幫助,完成公司一整的工作任務。
就像一條生產線,有人負責把原料倒進機器裏,有人負責查看機器狀態,有人負責將這台機器裏做好的半成品轉移到另一台機器裏,有人負責找出半成品中不合格的拿出來丟掉,有人負責最後成品的質量檢測,有人負責將成品裝箱,有人負責把把成箱的成品叉到庫房或者貨車上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每個人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