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之四:關愛下屬
我一直認為,管理就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不同的國度和社會環境裏麵對不同的管理對象,所采取的管理藝術是不一樣的。CEO和下屬之間保持固定的距離,這就是一種藝術。我總結得出了這種維持距離的藝術,我把它稱為“圓心理論”:如果公司是一個圓,CEO是圓心,那麼所有員工都必須站在圓周。唯有如此,CEO方能和所有員工保持等距。
職場人際關係的藝術
從美國回到中國之後,我給自己定了三條規矩:
(1)不和任何員工成為個人朋友;
(2)不和任何員工在公司之外進行單獨交流;(3)我的任何親戚朋友進入公司以後都和其他員工一樣對待。說來有趣,我的這三條規矩源於我的一次感冒。那是在微軟大中華區技術支持中心的創建初期,當時手下一位女員工主動提出讓她的父親來幫我看病,她的父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夫。當時我回絕了她的好意。她的意思我明白,中國的員工都很想和領導之間保持良好的個人關係。但我認為,中國人很重感情,如果領導和某位員工走得太近,遇到事情時自然會有不一樣的對待方式,這會造成一種不公平。而這種不公平是管理中的大忌。
所以我馬上給自己定下這三條規矩,對此我手下許多員工都迷惑不解:這位一再聲稱“我非常愛我的員工”的“家長”,為什麼從沒有單獨與某位員工吃過飯?這位自稱“籃球是我生活一部分”的總經理,為什麼從不接受員工周末打球的邀請?大家都覺得我有點不近人情。但我告訴他們,我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是不願意讓其他員工產生誤會,我不想讓他們去猜測我更偏愛哪位員工,這對他們自己和公司來說都是不好的。
時間久了,他們終於知道了我的用心。我不會因為個人關係的親疏來左右工作,我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不過,非議並未就此結束。2002年我升任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後,當年和我在美國微軟共事的一位好朋友來到微軟(中國)工作。他當時非常興奮和激動,認為和我一起工作,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享受一些特殊的機會。但他沒想到的是進微軟(中國)的第一天,我對他的態度就和在美國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過去那種好朋友式的交往,不會一起吃飯、打球,不會單獨交流。他完全接受不了,覺得我變了。他還把這些信息反饋到了美國,很多在美國微軟的中國人都認為唐駿現在地位高了,連朋友都不認了。這種非議最後竟傳到了我父母那裏,父母打電話來告誡我說:“地位變了,對待朋友的態度是不能改變的。”
但我仍然堅持我的管理方式。總會有人知道我們以前是好朋友的,如果我對他特殊照顧,反而會給他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如果他沒有能力,會影響到我的信譽和威信;如果他很有能力,別人也會覺得那是因為和我的特殊關係才取得的成績。這樣反而得不到大家的認同,對他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後來,周圍的人看到他和我的關係就是一個普通員工和上司的關係,又發現他確實很有能力,也就很快地認同了他。一段時間後,他很快地融入集體之中,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幾年後,我已經是盛大公司總裁了,他也回到美國微軟工作。一次他從美國到上海出差,我們非常愉快地在一起吃飯聊天,說起幾年前我對待他的態度,他表示現在已經完全能理解了,覺得那種方式是最好的。對於當年說我的壞話,他還當場表達了歉意。
其實員工的心態,無不希望自己能和上司走近一點,但又不願意看到別人也走近或者比自己走得更近。如果在一個組織中,上司隻和幾個或者一批人走得很近,帶來的後果一定是內部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圈子。這時候,圈內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受寵,會忠心耿耿地為上司努力工作。但是在圈外的人還是多數,他們會覺得這個公司與自己無關,正在做的事不過就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項事業。工作和事業的差別在於事業是有發展前途的,而在圈外,怎麼可能有發展的前途呢?
所以我要阻止這種事情發生,對我來說,每位員工都很重要,因為他們都是公司的一部分,他們每個人投入工作讓公司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我作為管理者,就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加公平的環境。
也有一些CEO為了刻意和員工保持距離,對所有的員工都很冷漠,表現不出一點親切和關心。結果員工體會不到溫暖,沒有家的感覺。中國人很講究家的感覺,所以對於員工來說都希望公司是個家。在這個特殊的家裏,家長可以很嚴格,但是每一個孩子心底都期盼家長對自己真心愛護。如果員工不能感受到這一點,就不會有家的感覺。所以,CEO要成為公司這個家的家長。家長在圓的中心,用公平的關愛溫暖員工,用智慧領導員工,用激情感染員工,用榜樣的力量成為員工的模範,員工才能充分感受到“圓心”的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