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揚長避短:因人而異的創業路(6)(1 / 3)

(1)有利於大學生適應社會社會是一個萬花筒。從大學校門到社會雖然隻有一步之遙,但卻有天壤之別。近幾年來,之所以常常聽到社會各界指責大學生不切實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大學生囿於象牙塔內,遠離社會,不了解社會。正是由於一些大學生在平靜的校園裏從教室到宿舍,再到食堂的“三點一線”式的單調生活,缺乏社會閱曆和社會適應能力,當他們走向社會後,才會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感到眼花繚亂、束手無策。盡管這幾年隨著高校教育體製的改革,許多高校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增設了社會實習、軍訓等一些實踐課程?

但這些由學校包辦一切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於缺乏學生自始至終的參與,對學生的影響並不像有些報刊雜誌宣傳的那樣深刻。而隨著大學生分配製度的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將會日趨重要。這就迫切要求大學生朋友們走出圍牆,去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這種適應能力。從事第二職業無疑是大學生培養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通過第二職業,你可以親自體會一下社會生活的艱辛,接觸與校園中截然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認識這個離你很近又很遠的社會。更重要的是,第二職業可以培養你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你參與社會競爭的意識,鍛煉你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你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麵提高。這些是你在書本中和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正如一位曾經有過第二職業經曆的大學生朋友所說:“回想那段日子,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第二職業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每月數百元的收入,還有對社會的了解和適應”。的確如此,不少大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久就能作出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於大學期間的第二職業。因此,通過第二職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不失為當代大學生成才的一條捷徑。

(2)有助於大學生自強自立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靠父母供養是很可恥的事,而在我們國家卻一直是天經地義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大學生的“嬌、驕”二氣,才有了他們與社會的距離。然而,改革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鐵的法則將打破這種觀念。隨著教育體製的變革,高等教育必然會被推向市場。現在,一個公費大學生每年的學雜費、夥食費、住宿費等各項支出合計一般在3000元左右,自費生要高達6000元左右,如此一筆龐大的開支對於絕大多數學生家長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對於那些隻靠工資生活或家在農村的學生的家長來說,負擔就更加沉重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即將步入成年人的大學生,如果你無視你父母的艱難而心安理得地躺在父母的彙款單上,你將會在跨出校門,了解到生活的辛勞後感到內疚和不安。即使你的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父母有能力供你上大學,你也不能滿足於過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清閑日子。否則,你就不能盡早自立。所以,如果你想減輕父母負擔,求得心靈的慰藉,你最好利用課餘時間去找一份第二職業。它將使你從父母的庇護下獨立出來,從經濟拮據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當然,對有些大學生來說,通過第二職業實現經濟獨立存在著一定困難。但隻要你充滿信心,不斷地努力,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筆者認識的一位大學生就值得你學習。他是位標準的農家子弟,他入學時正值經濟過熱時期,其花銷也不得不隨物價水漲船高。但家裏隻有雙親勞作,還要供養這位大學生的爺爺奶奶和在中學念書的弟妹,經濟情況可想而知。他剛入學時,常常為每天的一日三餐而精打細算,甚至為此而遭過同學的白眼。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這位同學找到了一份做文秘工作的課餘職業,每周上3個下午的班,工資每周二百元。他不僅在經濟上徹底自立,而且還往家寄錢幫助父母。更重要的是幾年下來,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這為他後來走上社會幹一番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3)帶給你快樂和自信第二職業帶給大學生的不僅是對社會的適應和經濟上的自立,還有快樂和自信。當你在第二職業中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蘊藏著了不起的潛能時,你會覺得你和以前的自己全然不同。你將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對他人所具有的價值,並為此而強烈地感到快樂和自信。你再也不用為社會的指責而忐忑不安,更不必為自己對社會的不了解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因為,你已經實實在在地參與了社會生活。正如一位同時在幾家業餘模特隊當模特的女大學生所說的:這份業餘職業給我的絕不僅僅是每月上千元的收入,它使我在舞台的燈光迷離和觀眾的喝彩聲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和自我價值。充實之中還體味到生活中有一種夢幻般的迷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