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是某外國語學院英語係的三年級的高材生。平時常利用業餘時間到一家電腦公司兼職,憑此就能掙得多於一般同學的收入,但她並未因此而滿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國家旅遊業的發展,一批又一批的外國遊人蜂擁而至。尤其是在旅遊旺季,一些旅遊機構的導遊人員十分緊缺。他們便把目光轉移到了高等學校的外語專業學生身上,這就為學外語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賺取職業外收入的大好機會。
小芳同許多業餘兼職的大學生一樣,依仗著自己的外語優勢,除了平時到電腦公司兼職,暑假期間便沾旅遊高峰期的光,將導遊作為第二職業全身心投入進去。
從旅行社方麵講,高峰期人手奇缺,找一些英語水平高的大學高年級學生來幫忙能給他們解除人手缺乏的憂慮,而且這些大學生素質較高,不會因紕漏百出而破壞旅行社的聲譽。
五、農民創業:走出田野天地寬
“麵朝黃土背朝天”,是農村生活的昨天,小農時代的勞作方式曾經使農民們長時間地停留在滿足於吃飽穿暖的生態狀態。至今,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解放了思想的農民們越來越認識到:走出田野,視野才會更加廣闊;創業經商,日子才會更加好過。
1.麵向市場,加工致富
在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了“無工不富”的極端重要性。他們迫切需要了解新的經濟信息,洞悉國內外的市場動向,探索新的生產領域。“知識就是力量,信息就是金錢”,正在成為他們實踐的信條。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新農民,已經不再滿足“三四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種小農時代的生活理想。他們今天的希望是:在經濟上要大翻身,在生活上要迅速達到小康水平,甚至一部分農民還想當“百萬富翁”,進城定居,辦廠經商,做大老板。農民的這種新理想、新要求應當得到支持。這裏向你介紹幾例農民加工農副產品致富的情況,希望你能從中得到啟發,並勇於實踐,以圓你的富翁夢。
河南省主旗縣坑黃村農民過去的生活是,“白薯湯,白薯饃,離了白薯不能活”。這裏農民過去口糧的70%都是白薯。為了改變貧困的生活狀況村幹部們沒少費心,他們經常開會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但是幾十年也沒有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民也有了麵向市場發展經濟的商品意識。他們根據當地群眾有加工白薯做粉麵、粉條、粉皮的特點,算了一筆賬:每公斤白薯加工粉麵110克,再加工成粉條、粉皮,然後進城去賣。每公斤可淨賺2角4分,僅此一項,一年就可增加收入幾十萬元。
這一筆進城賣粉條的賬,增加了貧困群眾治窮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於是,他們在穩定種植麵積的基礎上,實行科學種薯,使白薯的單產由每畝1250斤提高到1750斤。同時,他們一邊聘請技術人員提高粉條加工質量,一邊派人進城聯係銷售渠道,很快地把粉條和粉皮打進了城鎮市場。1988年,加工白薯350多萬公斤,收入65萬元。另外,“三粉”生產發展後,又為牲畜提供了粉渣。數年來,大牲畜由200多頭很快增加到500多頭;牲畜多、肥也多,糧食單產由每畝100多公斤提高到280公斤,1990年人均收入超過900多元。農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現在很多農戶蓋上了新房,有的家庭蓋起了二層小樓,很多家庭購置了彩電、冰箱。大夥說:“咱們過去窮在白薯,現在富也在白薯。”“窮在白薯,富在白薯”,很有點辯證法。同是白薯,一旦經過加工,便“點石成金”。從這裏可以看出,農民想要發家致富,大興農副產品加工,發展商品經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在一些水果、蔬菜集中產區,果農常常為沒有銷路而犯難。大批大批的水果和蔬菜放爛了,一錢不值,真令人痛心。能不能變個法子賣呢?湖南某一農民在這方麵走出了變廢為寶的新路子。
湖南省沅江縣某村,是這一帶重點產柑桔的地區之一。全村共有2000多畝柑桔,年產桔子在1500擔以上。但是由於信息不靈,經驗不足,銷售方式陳舊,每年總有3.5萬多公斤柑桔賣不出去,結果大部分被白白地扔了,沒扔的也多是爛掉了。為此,村幹部派人四處聯係銷售渠道。結果一名推銷員打聽到某市桃花食品加工廠利用柑桔加工喬餅,產品行銷省內外,有的甚至還打入了國際市場。這一信息使村民們受到了很大鼓舞。大夥合計也來辦個柑桔加工廠。經過與桃花食品廠聯係,該廠以有償服務的形式同意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機器設備並負責產品銷售。這樣,他們集資3萬餘元辦起了柑桔加工廠。這家村辦小廠生產出來的喬餅完全符合質量要求,市場銷路很好,當年的淨收入10萬多元。果農高興地說,加工產品搞商業,再不愁桔子銷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