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我們身邊的成功故事:創業成功的典型案例(3)(1 / 3)

(5)小發明能當學分使嗎?

華中理工大學校長周濟博士一談到李玲玲辦公司的事,就連聲說:“這是一件好事”。他表示,學校要開一個口子,讓學生的創新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像李玲玲這樣的學生,完全可以推薦讀研究生。今後,讀研究生不能光看分數,隻要在挑戰杯中獲獎就取得這種資格。在一旁的李玲玲心中直樂,因為她現在確實想畢業後繼續讀研,同時辦好公司。

說起休學創業,周校長也明確表示支持。他認為,現在不是能不能休學,而是年輕人有沒有創業的願望、勇氣和能力,這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麵。不過,周校長相信李玲玲不需要休學,因為她已經讀完三年新聞專業知識,最後一年寫論文和實踐,她完全有能力兼顧。對此,李玲玲也有信心。

這對許多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因為,大學的創新口子打開了,才有可能讓中學和小學的創新者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如果上大學隻看分數,就無法改變現在教學跟著分數走的傳統應試模式,更多的李玲玲也就不可能脫穎而出。

(6)李玲玲之後還會有誰呢?

世博大學生風險投資基金選擇投資對象的標準有四條,即一是有科技含量;二是能夠產品化並有產業化的前景;三是經過專家的論證;四是發明者為在校的大學生。

通過首次選擇,王總深有體會地說,他覺得,像李玲玲這樣的與生活十分貼切的專利項目非常少,許多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們喜歡鑽牛角尖,發明脫離了生活。公司不怕李玲玲這樣的學生多了沒錢給,而是怕人太少了。如今,他們又有四五個項目報上去了。

王總透露,雖然目前這項基金隻對武漢的大學生,但將來會考慮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大學生風險投資基金,吸引全國的青年才子到武漢來創業。所以,將來的大學生們機會很多。

2.速記謀生,創業致富

速記業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行當,但劉永森卻硬是憑自己的毅力在速記業中闖出了一條大道,他創辦的北京文山會海公司也因此而名聲大振,業務滾滾而來。

(1)夢想從學習速記開始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舉辦的新當選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精神研討班結業典禮上的講話全文通過電波傳遍了全國,指引著中國經濟列車駛向新世紀。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江總書記這篇思維慎密的講話的速記工作(根據講話錄音)是一位東北小夥子來完成的。

他就是劉永森,北京文山會海速記打字服務有限公司經理。這個小不點兒公司,從事的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打字工作,而是一個新興的邊緣行業——速記服務。速記服務,簡單地講,就是依靠技術現場同步即是記錄一切能聽到看到的聲音與文字。吃速記行業這碗飯,要有兩個本領:一是熟練掌握速記術,二是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同步記錄別人顛三倒四或含混不清的講話並以最快的速度加工整理成流暢簡捷的文字,而又不失原意。

算起來,劉永森與“速記業”緣分不淺,到如今,已整整過了13年。13年的辛勤耕耘,才有了今天屬於自己的速記公司。

那是1986年的春天,劉永森逛書店時,偶然發現了國內知名速記專家唐亞偉先生的封筆之作《速記技術》,他愛不釋手,帶回家後,他愈發對書中那些類似天書的“豆芽符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覺十分新奇,好玩。這之後,他邊讀,邊試著用筆隨手在紙上寫寫畫畫。

此時,劉永森還是一個懵懂少年,是新奇與好玩使他愛上了“速記技術”。對“速記符號”

著了魔的劉永森,走在路上,躺在床上,坐在車上,凡能看見、想見、聽見的一切聲音、文字在他腦海裏都形成了與之對應的“豆芽符號”。就這樣,無論刮風下雨,無論讀中學還是上大學,劉永森持之以恒地學習速記術。到了1993年,他大學畢業時,劉永森已能達到每分鍾100字的速記水平,並在“中國速記節”首次比賽中獲得了第十二名的好成績。自學成才的劉永森成為了中國速記行業的一匹“黑馬”,令同業人士刮目相看。

此時,劉永森對學習速記術已從愛好轉變到了事業的追求,古人言:人必有癡,而後有成。

劉永森開始實踐著自己的人生夢想。

(2)自古創業多艱辛1993年盛夏,劉永森走出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的校門,兜裏揣著去佳木斯日報社工作的通知書。到報社做記者,這在今天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劉永森那時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還不懂什麼叫患得患失。隻明白要畢生從事速記工作,隻有到速記人才集中的北京去發展。因此他毅然登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黑土地。

隨後,劉永森打聽到了唐亞偉先生的住址,唐先生很欣賞這位後生小輩的鑽勁兒,介紹他去了京城鼎鼎大名的曉軍電腦公司。這家公司專門開發速記機的硬件和軟件,很合他的“胃口”。

公司給劉永森開出了200元一月的低薪,這多少帶有輕視味的“薪金”讓他心裏隱隱作痛。